首页 > 宏观 > 正文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黄群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谋划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

2023-03-09 12:48: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概念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也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新时代赋予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是什么?在新形势下如何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维护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定发展?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受访者供图)

黄群慧表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具有核心和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握住创新引领、协调发展这两方面特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提升供给质量,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实体经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主体地位

《21世纪》:中国已经拥有了齐全的产业门类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新时代赋予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新要求是什么?

黄群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制造业总量世界第一的发展中大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体系还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等突出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促使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性资源产品国际供给波动巨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我国产业体系发展更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针对突出问题,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循环畅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具有核心和主体地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具备两方面突出特性。一方面是创新驱动发展特性,体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强、高技术要素和产业占比高、处于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等,这也是产业体系能否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是协调发展特性,体现为产业之间和要素之间协调匹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能够实现协同发展。

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把握住创新引领、协调发展这两方面特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实体经济提升供给质量,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全球经济步入产业链竞争时代

《21世纪》: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日益成为各方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上首先强调要“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您对此有何看法?重点应当从哪些方面推进?

黄群慧: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已不仅是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步入产业链竞争时代,构成一个国家产业安全威胁的主要是全球产业链的“断链”或者“卡链”风险。要保证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确保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产业链不被“卡链”“断链”,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抵御或者能够迅速恢复。

其中,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最重要的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这需要围绕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实现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新材料、重大装备核心技术的率先突破,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政策方面,一方面正确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充分发挥竞争政策对颠覆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加快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

《21世纪》: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未来应当在提升产业链韧性方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黄群慧:企业是产业链韧性的主体力量,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培育出一批能够主导产业链的世界一流企业,更需要培育大量能够掌控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这要求我们积极推进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重要基础工艺、共性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加快“补短板”“锻长板”。

与此同时,政府层面还需要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参与到“强链”“补链”“稳链”的工作中来。比如,支持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接关系和多元化合作网络,形成原料采购多元化、技术供给多元化、运输渠道多元化的产业链条,提高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的备份能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套能力,降低全链条的交易成本,强化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的融合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数字化技术链接水平;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一体部署,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21世纪》:国有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您今年提交的政协提案中,有一份也是关于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目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收官,面对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您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

黄群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入新征程的背景下,需要谋划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当把握好以下重要方向。

一是强化国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使命担当,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通过深化改革,国企要更加聚焦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发展使命,努力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市场主体。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服务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等强国建设。国企在发展战略上要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投资方向,既实现自身做强做优做大,又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要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不动摇,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国企经营决策机制,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国企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经营主体。

三是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积极促进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要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要坚持国企分类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国企功能定位和分类,根据企业内部业务活动不同性质进行精细化分类和治理,这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又有利于国企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在竞争性领域,对待国企和民企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中,要保证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公平对待;在具有自然垄断性公共服务领域中,要对国企建立完善公共服务责任清单制度,引入社会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稳定可靠、公开透明的公共产品服务补偿机制。

四是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必须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驱动国企创新发展,必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国企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央企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努力成为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现代化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国企要通过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有效提升技术牵引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力,通过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全面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力,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提升现代治理和管理能力,通过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快速提升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