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景顺丁一飞:“一带一路”合作与时俱进,四大领域蕴藏新商机

2023-07-18 18:47:5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郑青亭

景顺高级投资经理丁一飞(图片由景顺提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北京报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正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基础设施、能源等传统领域向数字化、医疗卫生、绿色经济、北极航道等新兴领域扩展,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10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就,其中,基础设施和能源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景顺高级投资经理丁一飞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机遇也在悄然演变。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议题。”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和文明互鉴,已吸引150多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丁一飞表示,近年来,中国陆续提出“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尽管这四个领域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一带一路”的格局,但全球投资者对所取得进展的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他强调,未来十年,这四大领域的合作有望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占据更大份额。

四大新兴领域蕴藏大量商机

《21世纪》:今年正好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怎么看这个倡议的推进取得的进展?

丁一飞:经过10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就,其中,基础设施和能源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机遇也在悄然演变。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议题,关注“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的发展与变革。从景顺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在关注“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新兴领域,这些领域是沿线国家的需求与中国自身发展需求的契合点。因此,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四个新领域:数字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冰上丝绸之路。我们相信,在新的十年,这四个领域将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占据更大的分量。

《21世纪》:您如何看这个倡议在过去十年对中国企业“出海”的影响?

丁一飞:在过去的十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领域累计投资3980亿元人民币,在当地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推动了就业和消费,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的产品运往欧洲,将欧洲的产品运往中国,这样的路线实际上比穿越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运输更加快捷、高效。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正持续增长,从2013年开行之初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6万列。十年来,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

在能源合作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进口来源,提高了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和商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了一系列大型能源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

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有可为

《21世纪》:让我们来逐一谈谈这个四个领域,首先是数字丝绸之路。你们认为它包含哪些内容?过去,在这方面有哪些合作成果?

丁一飞:数字丝绸之路可分为三个主要领域: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和跨境电子商务。

数字基础设施包括4G/5G无线通信、宽带、海底电缆、云计算和卫星系统等。中国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截至2019年,中国是全球11.4%海底电缆的登陆点、所有者或供应商。这一比例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间将增至20%。巴基斯坦和东非连接欧洲(PEACE)项目是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该项目正在建设一条15000公里长的海底电缆网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目标。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推出,也将中国的“一带一路”网络升级为陆、海、空多维工程。该系统于2020年竣工,可替代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和欧洲伽利略系统。137个国家与该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在智慧城市方面,中国企业正积极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智慧城市。吉隆坡成为中国以外第一个采用中国企业开发的智慧城市系统、智慧城市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ICT)基础设施的城市。中国还支持埃及开发苏伊士运河走廊等重大项目。

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中国还分6批在杭州、宁波、天津等132个城市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调整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扩大进口类别。2022年一季度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92.7%。

中国有望引领数字经济的规则制定

《21世纪》:中国在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方面有哪些优势?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数字经济合作对中方有怎样的意义?

丁一飞:中国在互联网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软件硬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标准2035”等目标。通过与数字丝绸之路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我们的设计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先进行业,如互联网科技和信息产业等新兴行业中,全球统一的标准仍在制定过程中。过去,互联网领域全球规范的制定权几乎都掌握在美国手中,凭借成熟的技术,美国成为了规则的主导者。然而,随着数字丝绸之路的推进,中国将在许多其他方面获得更大的发言权。这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制定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宝贵机会。

从商业的角度看,通过数字丝绸之路,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市场,比如,中国电商企业的利润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这也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当前,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然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一些发展中经济体的移动网络覆盖差距很大,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很低,特别是在非洲国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帮助它们补上短板,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1世纪》:在数字合作中,一方面,沿线发展中国家有需求,但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竞争也带来不利影响。怎么看这方面的合作前景?

丁一飞:我认为,这些新兴领域都是产业发展的大蓝海,因此,在这些领域里,机遇远大于挑战。当然,有些事情可能是绕不过去的。但我们刚刚提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需求巨大,为各种各样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觉得合作的机会远大于竞争的风险。

中国医疗产业在疫情期间打响知名度

《21世纪》:让我们转向“健康丝路”。您怎么看健康合作的背景?如何评价中国在疫情期间为沿线国家提供的医疗帮助?

丁一飞:健康丝绸之路早在2015年就被提出,其初衷是宣示中国对全球医疗健康的承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民心相通,同时,帮助本国的医药健康企业出海,扩大中国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20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在全球暴发,健康丝绸之路加速拓展,目前已涵盖医疗创新、海外医疗专业人士合作、疫苗外交、医疗设施建设等更广泛的领域。

截至2022年5月,中国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了46亿件防护服、180亿人份检测试剂、4300余亿个口罩、22亿剂新冠肺炎疫苗等抗疫物资。这些支持和援助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为未来“一带一路”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健康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支持那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中国在全球制药行业中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2019年,中国在联合国采购的医疗物资中所占份额不到2%。相比之下,印度贡献了此类采购的22%,以及全球疫苗出口的60%。在疫情暴发一年内,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疫苗出口国。截至2021年5月,中国在疫苗生产和出口方面均位于全球第一。

《21世纪》: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丝路”将在哪些领域迎来发展机遇?

丁一飞:可以这么说,无论是通过医疗物资的捐助,还是通过医疗产品出口的增加,新冠疫情在客观上提高了中国医疗行业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可见度。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中国医药企业未来可以在更宽广的赛道上与世界同行竞争。

“一带一路”项目将变得更绿色和更可持续

《21世纪》:我们谈谈“绿色丝路”。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要让“一带一路”倡议变得更加绿色。您怎么看背后的原因?

丁一飞:在我们看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议题备受关注。我们认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相连,中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些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在各方共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在启动之初,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引发了环境影响的话题。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针对倡议本身,人们往往会对基建项目的环境影响产生疑虑。绿色“一带一路”旨在回应这些疑虑,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案,例如中方提出的“绿色指引”。

第三,许多沿线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需求非常高,但由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环境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多。因此,在中国推行绿色“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也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带头和规范作用。

 《21世纪》:此前,中国不仅宣布了自己的“双碳”目标,还表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怎么看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和能力?

丁一飞: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决心非常坚定,并且与各个相关方面和国家沟通得很好,对外发出了明确的信号。2018年底,中国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这是一套关于“一带一路”沿线绿色投资的原则。截至2021年6月,已有39家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签署GIP。2019年成立“一带一路”国际绿色发展联盟,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150多家中外合作伙伴。2021年,中国还发布了《境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指南》和《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这两项举措重点关注海外“一带一路”项目和供应链的环境风险管理,明确提出了中国在全球推行“一带一路”项目时需要遵循的气候准则。

我们认为,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能力也位于全球前列。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占全球72%),其太阳能制造占全球的50%,风力涡轮机制造占全球的50%,它有能力向“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低碳技术。

我们预计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从长远来看将变得更加绿色和可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也会变得更加可持续,从而为该地区提供更好的长期投资机会。从长远来看,寻求投资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债券发行人可能会从这一大趋势中受益。

冰上丝绸之路具有巨大的长期潜力

《21世纪》:与其他三个领域相比,“冰上丝绸之路”被关注得要少的多。景顺为何会对这个领域的发展感兴趣?怎么看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和开发潜力?

丁一飞: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长期潜力。这个潜力很多时候被很多投资者忽略掉了。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北极航线。从历史上看,由于海冰数量较多,北极圈内的航行充满挑战。然而,近年来北极海冰融化的趋势正在产生影响,该地区变得越来越容易进入。与目前经苏伊士运河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相比,经北冰洋航线中国与北欧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缩短约40%。苏伊士运河航线耗时约48天,而经北冰洋航线的海运时间可能只需要24天,这对运输效率而言是极大的提升。

除了开发北极航线外,冰上丝绸之路还旨在进一步推进北极近海化石燃料生产和矿产开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对能源将保持较高的需求,而北极沿线的许多国家都有丰富的能源蕴藏和产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巨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