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袁玉梅:服务大局、精准对接 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编者按: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推出的“新市民 新津融”特刊,详细解答天津局如何结合地域特点,探寻金融服务新市民的新路径,打造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天津模式”,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本地工作生活。
金融服务新市民,天津正在积极探路。
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有着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重大机遇,是国内吸纳新市民较多的重点区域之一。
据记者了解,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下称天津局)正结合地域特点,积极寻找金融服务新市民的新路径,努力打造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天津模式”,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本地工作生活。
据天津局摸底统计,天津共有400万名左右新市民,并且新市民群体的年龄分布主要在20岁至40岁之间,占天津市全部新市民数量的48.2%。这也决定了,天津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健康养老、培训教育、消费金融、基础服务六方面存在着较为旺盛的金融需求。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袁玉梅。袁玉梅表示,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强新市民群体画像,进一步提高精准对接、分层分类服务新市民的能力和水平。未来,天津局将坚定不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袁玉梅。资料图
摸底调研:400万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21世纪》:目前天津市的新市民群体数量有多少?有哪些特点?
袁玉梅:目前,天津有400万名左右新市民,其中既有高端科技人才、新毕业大学生、在津创业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也有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
从户籍情况来看,未取得天津户口的新市民占比为86%,落户不满3年的新市民占比为14%。从区域分布来看,新市民较为集中的区域为滨海新区、西青区、北辰区,合计占新市民数量的44.4%。从输入地来看,来自河北省、东三省和山东省的新市民数量最多,合计占新市民数量的58.8%。从年龄结构看,20岁至40岁年龄段的新市民较多,占全部新市民数量的48.2%。
《21世纪》:就天津局了解,天津市的新市民群体有哪些普遍性的金融需求?
袁玉梅:为深入了解天津新市民金融需求,我局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了新市民金融需求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天津新市民主要存在创业就业、住房、健康养老、培训教育、消费金融、基础服务六类金融需求。
一是创业就业金融需求。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近七成在津创业的新市民反映资金压力很大,其中超过半数存在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面金融需求。
二是住房金融需求。天津新市民以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为主体,存在一定的租赁住房金融需求。同时,具有购房意向的新市民中超过七成希望得到更为便捷优惠的住房贷款支持。
三是健康养老金融需求。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往往收入不稳定且从事的行业危险性高,是需要重点加强医疗保障的群体。8.2%的天津新市民年龄在60岁以上,多为随迁老人,金融需求多集中在养老、医疗等方面。
四是教育培训金融需求。天津新市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比较高,约为62%,对职业培训金融需求较为强烈。部分流动人口面临子女托管难问题,希望金融机构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普惠性学前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是消费金融需求。有相当一部分新市民以灵活就业为主,收入还不太稳定,需要一定的消费贷款支持。
六是基础服务需求。超过六成新市民建议优化账户开立、工资发放、社保和公积金缴纳及使用等金融服务,近半数新市民建议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监管代发平台。
三地联手:解决新市民金融服务堵点
《21世纪》:此前京津冀三局联合发文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这一政策出台有哪些考虑?
袁玉梅:三局联合印发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是有效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京津冀金融监管协同合作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北京、天津、河北同处华北平原,三地地缘相接、文化一脉,人员往来流动频繁。我局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天津新市民中来自河北省和北京市的数量约为76.8万人,占天津新市民总数的18%。部分新市民面临难以用异地押品抵押贷款、异地出险车辆理赔和维修困难、基础金融服务门槛和费用较高等情况。受管辖范围所限,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的力量难以有效解决新市民金融服务堵点问题,亟需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三地银行保险业之间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另一方面,三地银行保险监管部门研究确定金融监管协同重点任务,共同推进区域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相关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都为制定区域性新市民专项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导。
因此,在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开展调查的基础上,三地监管部门在全国率先联合印发了区域性新市民金融服务专项政策,指导京津冀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信贷管理、押品管理、保险理赔、风险防控等方面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21世纪》:前述文件的措施有许多都能落实到具体业务细节,力求解决一些难点问题。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允许新市民以京津冀三地内的异地押品提供增信,现在政策也落地一段时间了,有哪些具体进展和突破?
袁玉梅:文件印发4个月以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行动,涌现出一批特色做法。
一是打通痛点难点,解决金融服务“有没有”的问题。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0余家银行已经可以接受新市民使用位于北京或河北的押品申请抵押贷款,截至6月末,相关银行以北京、河北押品为抵押的贷款余额合计3.91亿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异地押品贷款难问题。
二是优化服务体验,解决金融服务“好不好”的问题。目前,农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已探索与本系统内北京分行、河北分行联合开展贷前调查等工作,便于异地创业打拼的新市民免去两地奔波之苦,便捷获得信贷支持。截至6月末,相关银行与北京市、河北省兄弟行联合开展调查的贷款余额合计48.36亿元。中国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等多家公司加强京津冀三地理赔规范同质化和通赔案件完全授权,简化京津冀异地理赔流程,有效提升异地理赔响应速度。
三是聚焦高频场景,解决金融服务“暖不暖”的问题。针对新市民跨地区跨行转账汇款、取现较多的特点,辖内金融机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减费让利。截至6月末,共推出新市民专属借记卡、贷记卡12种,服务新市民人数53.34万,减费让利123.75万元。
《21世纪》: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袁玉梅:在金融监管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引导在津银行保险机构担当起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职责使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局面。
一是搭建“常态化”监管协同机制。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先后两次召开金融监管协同联席会议,联合签署推进金融监管协同合作备忘录,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工作机制,搭建京津冀区域内政策、功能、行为、信息、人才培养等“五位一体”监管协同框架。
二是健全“一体化”监管政策体系。三局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通知》《关于协同推动绿色金融 助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导三地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区域性新市民金融服务协同和绿色生态金融服务协同。
三是保持“优先化”服务倾斜力度。引导信贷保险资源向京津冀协同项目倾斜。截至二季度末,辖内银行业机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贷款余额11119.40亿元,同比增长35.11%。2023年上半年,保险机构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赔付支出2.37亿元,同比增长45.4%。
探索路径:加强新市民群体画像
《21世纪》:目前在新市民服务方面,还有哪些痛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问题,天津局拟开展哪些探索?
袁玉梅:目前,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痛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金融机构服务积极性和有效性还有待提升、新市民金融知识和服务宣传推广力度有待加大等。金融机构还需要加强新市民群体画像,进一步提高精准对接、分层分类服务新市民的能力和水平。
下一步,我局将坚定不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一是延展深度。持续完善“6×6”新市民金融服务矩阵。积极与新市民集中的园区、街镇等对接,共建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区,探索针对不同区域特色和新市民特点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模式。二是提高精度。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同联动,推动解决新市民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新市民社保、公积金等多渠道数据,形成对新市民群体的精准画像,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拓宽广度。深入新市民集中的街镇、园区等,开展常态化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新市民专项政策和产品服务,不断提升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
《21世纪》: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同时,作为监管部门,天津局将如何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风险防范?
袁玉梅:下一步,我局将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指导金融机构统筹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和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一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加强政策协同、支持引导和跟踪评价等监管服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发展新市民金融服务。二是坚持严格把控风险。指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产品服务,借助数字化手段不断弥补金融机构与新市民之间的信息差,持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均等性。三是坚持合规办理业务。指导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各类具体业务,加强持续监管,对违反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的行为依法采取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