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杨伟民: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采取“放”的方针

2024-01-18 19:51:3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在1月18日举办的“国是论坛:2024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表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当前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要采取“放”的方针,充分相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能解决的就要交给市场,政府在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时机要及时出手发挥作用。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是多样化的,但各项政策必须保持一致性,增强协同性。


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杨伟民 缴翼飞摄


“经济发展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平衡过程,其中任何一个变量出现边际异常,均衡就会被打破,再平衡就要付出代价。近年来,在某些领域的经济治理中出现了一些任务和指标‘一刀切’、层层加码,治理方式单一、简单,只顾一点不顾其余,分解谬误和合成谬误,长期目标短期化等现象,这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杨伟民说。

他认为,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社会预期偏弱”,说明了当前存在一些困难,也与经济治理中时、度、效把握不无关系。因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针——先立后破。

在杨伟民看来,“先立后破”不是针对企业和消费者,也不是针对市场。针对的是政府的经济治理,是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经济治理当中要遵循规律,尊重市场,处理好新与旧、立与破的关系,不能依本部门本地区的认识而盲动。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杨伟民认为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当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采取“放”的方针,要充分相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市场能解决的就要交给市场。同时,政府在该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时机要及时出手发挥作用,在发挥作用的时候要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宏观经济治理中要把握好各项目标、政策、手段之间的平衡,要把握好治理的时机、力度、效果,防止用力不均,方向相扭,顾此失彼、合成谬误、下猛药或者强刺激。”杨伟民表示,多目标平衡需要做好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平衡,做好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生产安全、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之间的平衡,并且把握好目标间的主次。

“高质量发展首先还是要有发展,也就是有GDP的增量,然后再看GDP的增量是不是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减少等,如果没有GDP的增量,就谈不上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减少。高质量不是空泛的,是可计量、可检验的。”杨伟民说。

他表示,宏观经济治理的政策是多样化的,但各项政策必须保持一致性,增强协同性。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尽可能减少指标,不应通过设置指标的名义干预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行为,而且要区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的属性。

其中,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预期性指标是不能够层层分解的,因为它只是一种引导,不是约束。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职责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约束性指标是用来约束政府行为的,不是用约束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的,不应该随意扩大约束性指标的范围,并压给各地方,并层层分解。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也就是任何一个任务都要分解并下达给各地区,各地区再照葫芦画瓢再层层分解。实践证明,有些目标和指标不易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来落实,而且不是任何任务都能够精准责任到人。工作要落实,但抓落实并不等于就是抓问责。最基层就是企业,最终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蝴蝶效应带来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杨伟民表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提高经济治理效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提高,在理论上不断研究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