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金融如何爬坡过坎?大数据赋能风险定价,“产业+金融”撬动商业化
在当前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蓝色金融?10月29日,在2024海洋经济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上,参会的海洋研究学者、金融机构代表、涉海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2024海洋经济协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下文简称“会议”)由广州市科技创新协会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参与协办,其中,蓝色金融如何发展备受与会专家关注。
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是,在2018年全球首只“贴标”蓝色债券上市发行后,6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蓝色金融产品仍相对短缺,且模式较为单一。而同期,蓝色经济每年为全球经济贡献超过1.5万亿美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就达到4.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涉海金融产品风险定价难是影响蓝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随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大模型等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开展大数据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为蓝色金融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多位金融机构代表也呼吁加强对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领域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关注,加快在海洋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一个高效便捷、信息对等的联动机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30年全球海洋产业经济价值将超过3万亿美元。蓝色经济浪潮加速翻涌,弄潮儿们正在产业前沿寻找新的机遇。
探索大数据应用破解风险定价问题
“蓝色金融有三个特点,一是面向海洋经济或海洋产业;二是强调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求金融体系转型,转变传统的陆地金融服务模式。”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副教授郑荣年表示,当前传统金融体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也发现,目前金融机构对蓝色金融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及对陆地金融的重视程度。以广东为例,目前广东省内蓝色金融服务还分散在金融机构的不同部门,比如海洋牧场可能分在三农服务部门,海洋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可能分在科技金融部门,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可能把蓝色金融合并在绿色金融板块。”郑荣年说。
影响金融机构转型意愿的原因有很多,风险是其中一个考量因素。
“风险评估对投资人来说非常重要。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投前的风险控制和投后的风险管理。投前的风险控制如何推进,就基于风险评估。”广州海融基金管理公司合规风控负责人廖穗宁表示。
然而,受自然环境影响,海洋经济产业具有天然的高风险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契合金融偏好,而且目前蓝色金融还缺乏针对性的细化标准和配套标准,投资机构对海洋经济的认知也远不如陆地经济清晰,这也进一步增加了蓝色金融实践难度。
对此,多位与会代表提出,大数据和AI算法应用或能破解蓝色金融风险定价难问题。
“风险评估要求投资者把项目底层数据摸清楚,再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做后续经营场景的风险模拟预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评估方法上做多样化探索,比如利用AI大数据算法,开发不同的评估模型,分析后续项目可能遭遇的风险。”廖穗宁表示。
但受限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海洋数据采集也存在诸多难点。“缺少数据可以说是目前海洋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接下来影响蓝色金融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未来,如果能够更好地支持企业或金融机构获取海洋前端感知数据,以及一些由海洋部门管理的、可以脱敏的海洋数据,将对推动蓝色金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谈及海洋数据应用问题,广州市赋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表示。
在此基础上,梁华建议,可以依托采集来的海洋数据建立综合性海洋大数据平台,再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数据应用赋能产业生产。廖穗宁也建议,可针对海洋新兴产业,尝试建立系统性的产业投资风险评估框架,为后续蓝色投融资提供参考。
建立“产业+金融”联动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如何破解蓝色金融发展瓶颈的同时,多位金融机构代表也透露了对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领域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投资兴趣。
“我们想寻找海洋产业里较为高频稳定的领域,特别是能与现有成熟产业紧密结合的技术,例如水陆两栖无人机,这样的项目比较稳,能够尽快实现商业化。”世纪资本联合创始人孙捷表示。
“另外,能够通过高科技、新模式颠覆或超越传统业务逻辑,实现降本增效,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的项目,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例如,能够通过新技术实现降本增效的传统养殖业,以及未来有望在能源开采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等。这样看,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孙捷表示。
近十年来,蓝色金融从出现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元素,支撑着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会议现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副研究员、博士万航表示,“科技发展首先要靠经费支持,只有经费充足时,我们才能坚持研究新方法、开发创新性技术产品。我们也建议社会资本可以提前关注一些颠覆性技术发展,推动实现源头创新。”
同时,多位与会者也提到,缺乏高效便捷、信息对等的对话、联动机制仍是横亘在投资机构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屏障。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海洋产业体系中存在许多交叉领域,由于对此缺乏系统了解,金融部门在实际操作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看好某一海洋产业的金融机构在寻找投资标的时,也存在因为信息缺乏找不到投资标的等问题。同时,由于海洋领域市场数据不多,难以支撑金融机构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形成清晰认知,也是影响金融机构投融资行为的因素之一。”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安然表示。
对此,安然建议,未来推动蓝色金融进一步发展,可尝试采用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融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国有海洋投资集团支持海洋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产业与金融的联动,为涉海企业,特别是海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服务支持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