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瑰宝展:文明交汇 厚重积淀
也许不少人都听说过诺亚方舟的故事: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按照指示建造了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以及一雄一雌的各类牲畜禽鸟等动物坐在船中,躲过了那场因神惩而造的大洪灾。但或许很少人会留意,那艘方舟最终停泊在了什么地方。
其实,传说中方舟最终停靠的地点是历史上亚美尼亚地区的圣山,亚拉拉特山。这座山被亚美尼亚人称作“神山”,现大部分处于土耳其东部边境内。亚美尼亚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在历史上曾是多种文化和商业力量交汇之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1月13日,广东省博物馆联合埃里温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在羊城正式与观众们见面。本次展览精选了近百件埃里温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亚美尼亚文化珍品,涵盖传统服饰、珠宝银器、手工艺品、古城影像、活态遗产等,为广州的市民揭示了亚美尼亚古国秘境的风俗画卷。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16日。
图为《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展品银制水壶。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诺亚之舟 传说秘境
走进展厅,不少观众都迷惑:第一件展品竟然是一个地球仪?其实,这个地球仪是为了让观众们在地球上找一找亚美尼亚这个国家到底在哪里。亚美尼亚地处亚欧交界的“十字路口”,是东西交通的孔道,也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它位于外高加索地区最南端,北接格鲁吉亚,南临伊朗,西与土耳其毗邻,东与阿塞拜疆接壤。
亚美尼亚境内山脉纵横、河湖密布,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当地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而且民风善良淳朴、热情好客,他们还有自己的语言——亚美尼亚语。信仰与文字,为亚美尼亚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文明延续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在本次的展览中,记者就看到了一面埃里温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银制基督教礼拜仪式圣扇。圣扇是一种基督教的传统礼拜仪式工具,特别流行于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堂中,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圣餐期间驱赶苍蝇和其他昆虫。据介绍,圣扇通常为长柄,由两个或多个形状像扇形或圆盘的金属片组成。而展览中的这件圣扇上还刻有铭文,中心部分为十字架的造型,做工颇为精巧。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亚美尼亚教堂的银窗帘也十分吸睛。窗帘在亚美尼亚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它可以将圣所和中殿分开,代表着尘世与天堂之间的界限。窗帘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及其复杂的设计,使其成为亚美尼亚基督教崇拜与文化的重要元素。这次展览中所展示的这件银窗帘上还有许多风格化的花瓣、叶片装饰,象征着生命之树。
亚美尼亚境内遍布石头,因而这个国家还有着“石头之国”的别称。当地人常常以石头为建筑材料,凭借着精湛的教堂建筑技艺闻名于世。Gevorg Orbelyan是来自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与设计部负责人,也是本次展览的外方策展人。他表示,在公元10至14世纪,亚美尼亚境内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地的教堂建筑在形制、装饰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融汇了来自叙利亚、其他高加索地区不同文化的风格,成为了亚美尼亚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本次的展览中,记者发现了一只精巧的高脚杯被观众们团团围着拍照,这个杯子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用玄武岩制成的石头高脚杯。这种石头高脚杯在19世纪时是亚美尼亚人的饮用器皿,通常用于庆典、宴会或宗教仪式等正式场合。而展出的这只高脚杯杯身上,还刻有一只精美的鸟形图案,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装饰魅力。
图为《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展品银制胸饰。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华冠丽服 银花宝钿
亚美尼亚的传统服饰塔拉兹(Taraz)历史悠久,“Taraz”一词本身就具有样式、时尚等多种含义,用以指称包括裙子、外衣、围裙、帽子、鞋类等在内的一系列服装。据介绍,早期塔拉兹多用羊毛、棉布等制作,在丝绸传入亚美尼亚后,富裕阶层的塔拉兹也开始使用丝绸。
亚美尼亚传统服饰色彩鲜明、纹样丰富,不同的服饰颜色和纹样代表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也体现了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通常女性服饰颜色多样,男性服饰颜色相对较少,以深色为主。而且服饰纹样题材丰富,有古代纹样、动植物纹、几何纹等,兼具装饰与仪式意义。传统服饰的纹样一直流行到20世纪初,在此过程中也不断革新、不断进化。
由于受到战乱影响,历史上的亚美尼亚逐渐形成了东、西两部分,两地民族服饰在颜色、图案和刺绣风格上也大有不问。东亚美尼亚大致以现在的亚美尼亚共和国为中心,男装具有泛高加索风格,衬衫与裤子多以自制的帆布缝制,外套则用羊毛、绸缎等制成,以深色为主、搭配羊皮帽;女装则大多用羊毛、棉、丝绸制成,以金银线、珠饰装饰。
西亚美尼亚以今天土耳其东南部的奇里乞亚为中心,与东亚美尼亚的服饰风格相比,西亚美尼亚的传统男装总体上具有相似的廓形,女装的剪裁方式也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西亚美尼亚服饰通常更加绚丽多彩,细节丰富,刺绣华丽。
在展览现场,记者就看到了一套埃里温博物馆馆藏的19世纪西亚美尼亚人民的日常服饰套装。这套服饰包括外衣、长袖夹克、腰带、围裙和头饰。其中,红色围裙是这套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围裙是西亚美尼亚服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带有丰富的刺绣,由棉或昂贵的织物制成,如天鹅绒、阔幅布。而红色的围裙则为已婚女性的穿着,年轻女性通常不会穿。此外,长袖夹克和腰带都装饰上了由金线绣制而成的花朵图案,佩戴在帽子上的红色头巾还有着精致的石榴花图案和花朵装饰。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套衣服中,碗状的帽子是其中最亮眼也是最重要的头部装饰。据馆方介绍,在西亚美尼亚,女性的头饰款式多样,色彩丰富。亚美尼亚年轻女性经常会编长发辫,并在辫尾装饰上银饰和珠子,再配上面纱、玫瑰等,头饰上还经常挂有仿制银币或金币的圆形装饰物。像展览中套装的帽子,就镶嵌着银币状的装饰。据说到了20世纪,人们甚至逐渐开始使用真正的钱币作为装饰。
除了制作精美的传统服装之外,亚美尼亚的饰品和银器也堪称一绝。亚美尼亚是一处至今已延续了数千年的珠宝和银器制作中心。他们善于制作各类首饰,包括头饰、耳饰、戒指、手镯和胸饰等,而且在亚美尼亚家庭中,珍贵精致的银器还被用作餐具,不仅反映着主人的热情好客,也是财富和繁荣的象征。
地毯编织是装饰艺术的古老分支之一,而亚美尼亚的地毯编织传统由来已久,几乎可以称为是亚美尼亚文明的“活化石”。Gevorg Orbelyan表示,本次展览中他们带来了三件亚美尼亚地毯编织的代表作,正是为了展示亚美尼亚精妙的“地毯编织史”。尽管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磨难,亚美尼亚人仍然保留了从先辈继承而来的地毯编织技艺,并通过创新艺术和设计,向全世界宣扬地毯的编织艺术。丰富的绵羊毛、山羊毛、骆驼毛、丝绸,价值非凡的胭脂红天然染料,以及亚美尼亚绚烂的文化背景,都极大地促进了地毯编织艺术的发展。
Gevorg Orbelyan提到,亚美尼亚地毯用途广泛,可以用来装饰墙壁、地板、座椅,甚至是用作窗帘或者是房间的隔断。他还补充表示:“地毯代表着财富和奢华,因此也用于装饰宫殿、寺庙和住宅。地毯通常还是新娘嫁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美观,当地人还相信地毯象征着生育和保护的力量。”
图为《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展品石头高脚杯。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和合共生 传承交汇
据馆方介绍,亚美尼亚在公元初年即在西方世界与中国的交往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到了7世纪,亚美尼亚与唐朝的交往加强,亚美尼亚商人的形象逐渐为中国熟悉。在马可·波罗之前,元朝宫廷已有亚美尼亚人的踪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亚美尼亚商人兼取陆路与海路前往中国,他们将本国的珠宝、药材、染料、皮革运往中国,将中国的丝绸、陶瓷带至亚美尼亚。17世纪以后,广州成为他们人口最集聚的家园之一,形成了许多亚美尼亚商人聚居区。
记者在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看到了多幅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19世纪油画。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抵达黄埔港的众多海外商船之上,便有亚美尼亚人的身影;还有些画则记录了珠江边亚美尼亚人建立的商馆。
位于亚欧交界的亚美尼亚,是不同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从古老的方舟传说,到一针一线中的精妙图案,无不诉说着延续千年的厚重积淀。而奔波于丝路城市的亚美尼亚人,成为所行走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使者,激发着不同文明交流和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