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宏观财富分配展现“藏富于民”总体态势

2024-12-16 11:41:0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愿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分析研判国家能力、财富构成与债务风险的权威依据,并进入国际知名的CEIC数据库,享有国际话语权。”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在“《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新书发布暨探索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高层研讨会”上表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此次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团队编撰,是继2013年、2015年、2018年、2020年版之后的第五本专著,共编制了1978年-2022年连续45年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

据了解,《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重要价值有三点:一是从存量视角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伟大变迁,并借此描绘出一个形象更立体、颗粒度更细的宏观中国;二是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方法;三是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供了厚实的“家底”支撑。

“资产负债表不仅是一个核算结果,更是一种研究分析方法,它将资产和负债从应收应付的角度入账,与传统的实收实付方法不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研讨会上表示。

宏观财富分配展现“藏富于民”总体态势

研讨会上,张晓晶重点介绍了《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1978-2022》的四大发现:

第一,财富积累展现出中国存量赶超的非凡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财富呈现历史性跃升,社会净财富由1978年的2.1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773.9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14.4%,老百姓由此真正获得了“经济的幸福”。中美财富比较显示,2008年以来,中国的存量(财富)赶超明显快于流量(GDP)赶超。

第二,宏观财富分配展现出“藏富于民”的总体态势。一方面,居民财富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居民财富占社会财富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78年的13.0%上升到2022年的62.4%,呈现出“藏富于民”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净资产由1978年的1.4万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290万亿元,其中国有股权占比由1978年的20%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50%左右。当前中国政府净财富占社会净财富比重达到37.6%,远超主要发达经济体,这既反映了我国制度性优势——更好地应对风险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意味着未来的宏观财富分配存在着优化提升空间。

第三,中国资产积累与负债积累呈现同步特征,但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分离。一方面,1978年-2022年中国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5%和15.9%,体现出资产—负债扩张的同步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中国资产—负债扩张也可能出现分离,即大量负债不能形成相应的资产。为此,需要谋划建立起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

第四,从资产负债表视角看房地产财富的长期演进规律,有力驳斥了中国房地产“顶峰论”。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房地产价值占社会净资产比重基本在50%左右,有的更高,而中国还不到40%。考虑到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人对于“有家得有房”的执念,以及数字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发展或将推高土地要素相对价格,中国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还有相当大空间,房地产“顶峰论”站不住脚。

张晓晶指出,存量财富积累应成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和“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有力支撑;当前用好存量财富,既需要解放思想(敢于“动用家底”),也需要行动能力:一方面盘活存量,另一方面推动宏观再平衡战略落地(将较多的政府存量财富以一定方式向居民部门“转移”,支撑居民消费)。

专家热议如何提升消费水平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团队的研究,中国政府部门财富占社会财富比重达到37.6%,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不足5%。国有资本占比较大可能是解释中国消费不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国有资本基本都是再投资、再积累从而形成新资本。”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研讨会上表示,因此应通过制度性安排,支持国有资本促进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发展型消费,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有资本从支持投资到支持消费,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职能,也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能显著提升中国消费水平。

刘世锦指出,按购买平价口径计算,中国家庭消费占GDP比重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15-20个百分点,偏差达到1/4至1/3。因此,仅在边际上提振消费可能还不够,这对于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有一定的困难。

就房地产对消费的影响,刘世锦认为,在短期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房地产价格是一种交易价格,房地产财富的流动性和变现都很难,因此不宜高估房地产市场短期波动对消费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价值占全社会净财富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房地产价值增值对改善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居民资产性收入仅占GDP的4%,远低于美国的16%。通过改善资产管理和提升投资回报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有望从43%提升至55%,从而改变消费格局,促进经济结构再平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并建议补充编制国家损益表,并结合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将国家视作一个“企业”,更全面地评估资产的实际价值与收益情况。“建议继续推动地方政府层面的资产负债表编制,完善管理框架,以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灵活性。”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曹远征指出,1978年到2022年间,中国居民财富的显著增长及其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居民净资产增长了2000多倍,且占比达到62.4%。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土地由农地向商业用地的转变,是改革开放带动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直接结果。

人口老龄化己成为影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重要因素,并且这种趋势会在未来更为显著。随着劳动力的减少和抚养比的增加,社会支出压力加大,特别是医疗费用的负担对整体经济造成挑战。”曹远征表示,应利用好庞大的国有资产,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将其变现。具体来说,应以推动国有资产可变现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落实好三个“国九条”的初衷,最终推动国有资产顺利进入社保系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则提出进一步优化国家宏观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第一,用好资产负债表,优化政府的投资结构。第二,加大资产盘活力度,提高盘活效率。第三,完善资产负债表管理,提高投资可持续性。第四,加强结果比较,来提高投资效益。

“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侧重物质财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资产已成为新的财富形态。如何计量和评估这些无形资产,将是未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会计、金融等多个领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