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志勇:2025年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综合施策提高地方自主财力丨2024年终特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其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与此同时,2025年要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如何看待2025年的财政收入形势?12万亿元化债资金有什么积极作用?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地提振消费?地方专项债新规有什么影响?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财税体制改革事项?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受访者供图)
2025年财政收入有望实现一定增长
《21世纪》:2024年1-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万亿元,同比下降0.6%。如何看待2024年财政收支形势?预计2025年会如何?
杨志勇:新预算法实施之后,预算收入是一个预测概念。2024年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同时还需要夯实回升向好的基础,物价较低,PPI为负,CPI处于低位,这对财政收入的筹集不利。尽管如此,通过综合性措施,财政收支平衡和全年预算目标仍然可以实现。
2024年前11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6%,这与上年缓税入库提高基数、上年年中出台减税政策等特殊因素有关,也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负增长有关。从趋势来看,2024年10月当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速转正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降幅在持续收窄。这与2024年9月下旬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带动经济回暖密切相关。
展望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多的国际不确定性的挑战,也需要直面内需不足等难题,财政需要积极应对。中央明确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也要做好相关预案。预计随着稳增长政策的加力和重点改革事项的推进,202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也能实现一定增长,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跌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
《21世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其中财政增量政策备受外界关注。财政增量政策重点围绕化债、稳楼市、保障民生等展开,其中安排12万亿元化债资金是重中之重。如何看待这系列部署?化债对提振经济有什么作用?
杨志勇:推出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对改善预期、提振经济的作用很明显。
安排12万亿元资金用于化债,以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地方政府债券,逐步置换以银行贷款、城投债等形式存在的地方隐性债务,大大缓解了地方筹措资金偿还隐性债务的压力,还能降低债务利息支出,有助于地方政府恢复良性运转。受益于化债资金的到位,债权方的部分关注类资产、不良资产安全性进一步提升,部分债务甚至能提前偿还,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重磅利好。安排较大规模化债资金,能帮助解决一些“三角债”问题,并改善相关企业现金流。加力化债兼顾了“防风险”和“促发展”,通过资金的注入,能提升经济活力、改善经济循环。
另外,财政政策也致力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降低了房地产交易税收负担,地方专项债在收储土地和商品房方面还将继续发挥作用。目前来看,一线城市的交易在明显回升、房价在趋稳,市场乐观情绪在逐渐增加。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民生保障力度,有助于提振消费、促进社会稳定等。
财政政策更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21世纪》: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25年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什么是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要如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杨志勇:根据对2025年经济形势的展望,随着外部不确定性的提高,同时要更好地应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挑战,要推动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所谓超常规逆周期调节,一方面在于政策力度会加大,比如2025年财政赤字率将突破3%,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发行等,这些都是不同以往的安排。另一方面,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需要做好预案,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来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我国仍有较大的宏观政策空间,有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基础。
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赤字率突破3%,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包括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提高地方专项债规模等,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大力提振消费、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包括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落实落细化债政策等,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基层“三保”(保工资、保民生、保基本公共服务)底线。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地提振消费?扩大投资的重要性是否有所下降?
杨志勇:2025年财政政策会致力于推动居民增收减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更大力度地稳就业。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这些能增加相关群体的养老收入、降低个人医疗负担水平,相应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了消费的后顾之忧,进而推动消费更好恢复。另外,推动奖学金“提标扩围”、提升助学金资助标准等,加大了对学生群体的财政保障力度,有助于释放他们的消费活力。当然,考虑到财政收入面临很多挑战,财政在保障民生支出时,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政策的可持续性。
2025年还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会有更大规模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支持“两新”工作,更好地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还会加力支持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旅消费等。
消费和投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2025年通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提高地方专项债规模等,仍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跟供给相关,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善供给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比如可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做好“两重”建设等。投资还能创造更多就业,进而带动消费。当然,2025年政策重点放在提振消费上,因为消费是终端需求,投资若不能促进消费,投资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提高地方专项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21世纪》:近日,国务院对外印发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围绕专项债的多个方面出台新规,包括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扩大用作资本金的范围、试点“自审自发”、做好融资收益平衡等。如何看待这些安排?
杨志勇:针对专项债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新规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更好地发挥专项债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实施“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放宽了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因为“负面清单”的限制范围往往是有限的。2024年地方新增专项债规模为3.9万亿元,2025年专项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放宽专项债的使用范围,有助于放大专项债的作用。专项债的项目,要求有一定收益,因此不得用于无收益项目。主题公园、仿古城(镇、村、街)纳入“负面清单”,是因为这些领域存在一定过剩,投资收益不佳。
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用作资本金的范围,可以视为财政“增后劲”的具体举措。当前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还是在一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能出现部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适当作为。
在十个省份和雄安新区试点专项债的“自审自发”,这些省份形成的专项债项目清单,经省级政府审核批准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发行,无需像以前那样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核通过。试点“自审自发”,结合前面的“负面清单”管理,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为试点省份多为经济大省,能更快地发挥资金效用,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
至于专项债的还本付息方面,现实中有些项目收益很少,存在一定偿债压力。因此,允许地方依法分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以及调度其他收入等,来实现专项债的还本付息。此前专项债更多项目单个项目要实现融资收益平衡,现在进一步放宽到在市、县层面实现区域平衡,同时要求省级政府承担兜底责任,比较务实地完善了专项债的偿债机制,同时强化了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要蹄疾步稳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央地财政关系等方面推进相关改革。2025年有哪些重点财税改革事项值得关注?
杨志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在健全预算制度、健全税收制度、进一步理顺央地财政关系等方面提出系列改革任务,并且要求在2029年完成。大力推进财政科学管理,财税改革将做到蹄疾步稳。
2025年会有序推进财税改革任务。在完善央地财政关系方面,方向是推动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要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需要指出的是,事权的调整,不只是财政问题,需要结合全面深化改革来系统推进。就其中的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而言,可以通过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推动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等多方面举措,来充实地方自主财力。
在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方面,可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加强财政绩效管理等。2025年要提高财政资金效益,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统筹。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当下,更有助于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因为以“零”为基数来编制预算,有助于打破既得利益、打破支出固化僵化的局面。
在深化税制改革方面,会继续推进税收法定工作,比如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增值税法获得通过。中国第一大税种完成税收立法,是税收法定工作的重大进展。2025年还将继续推进消费税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