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社论丨改善电影类型结构 构建更为专业化的产业体系

2024-06-1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正举行中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电影人为中国电影如何突破发展困局献计献策,提出改善电影类型结构不合理现象,开辟国际市场等意见。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屡有佳作,年度票房收入也从几十亿上涨到数百亿元,国产电影逐渐打败好莱坞,成为票房主力。但是,自2019年年度总票房达到594.53亿元后,至今仍未突破这一高点。今年“五一”档电影票房与去年几乎持平,端午档3.83亿元的票房与去年9.09亿元相比腰斩过半。我国电影虽然出品数量越来越多,但票房增量主要依赖偶然性的“爆款”,导致票房无法实现指数级稳定增长。

有业内人士认为,票房增长慢主要是因为电影类型结构不合理,多年以来出品电影类型单一、主题雷同,动画片、科幻片等比例较低,观影吸引力不够。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首先在于创作端缺乏创作能力而不敢进行市场冒险。从放映端看,商业院线为了追求利益往往对营销能力强的大片排片过满,中小制作、小众题材往往会被放在垃圾时段或直接下线。此外,虽然中国观影人数越来越多,但并没有培育更多真正喜欢电影的影迷,爆款电影巨量票房主要因为其成为社会热点而吸引大量好奇者,部分观众是为了能够参与社交话题讨论而进入影院。

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同时兼具文化与商业的价值,但一部分国产电影的制作无法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早期过于重视艺术与文化价值,而当前一些电影有过度追求商业的倾向。但是,这种商业化仍未达到电影产业工业化构建的状态。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的电影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包括专业的制作能力。当前,进入电影业的资金有相当比例含有其他目的,比如为了捧红某位演员等,也有其他产业的泡沫资本尝试性短暂进入。为了分散风险,往往一部电影由多家企业共同投资,这是我国电影市场类型较少的原因。因为大制作风险太大,小制作不赚钱,所以,产业资本防守性地选择中等成本且依靠明星、名导的传统制作,而由于明星成本较高,又会导致投入制作的资金减少。

在产业资本不够强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进入影视产业并逐渐扮演主体角色。他们一方面依靠强大的平台、IP资源和资本实力,为电影提供融资和营销服务,另一方面制作网络电影并提供平台播放渠道。这原本是一个培养更多行业人才的中小成本电影制作生态,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强烈的用户导向,而且以下沉市场观众为主,因此,他们制作类型更加单一,主要以古装和喜剧为主,并将互联网迎合用户的快餐文化影响到大电影的制作,从而进一步消解了电影的专业性与创意性。

因此,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困局在于,影视资本将商业目标置于电影专业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专业性,过度重视明星与导演,使得编剧、摄像、美工、音乐等专业人才支撑不足,服务于制作的营销、保险、法律、金融等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目前尚未建立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以创意为生产牵引的产业体系,影视制作缺乏体系效率与创新能力。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从资本到行业人才都不敢冒险多类型化制作,过度追逐观众飘忽不定的快餐趣味,从而无法把握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稳定关系,导致行业投资风险大,不确定性较大,爆款偶然性较大。长远来看,电影业应该继续探索如何走上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