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正文

开发者初具规模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破晓时分”

2024-06-07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赵云帆

在约两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从纯粹的“黑科技”开始,在以Op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及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为代表的快速技术迭代中,突然变成了一个极为可能的事件。

目前,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开发者数量已然初具规模。而以北京、上海、深圳为“圈子”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也正在通过产业联盟,以开源生态的方式,逐渐发展壮大。

6月6日,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拉开帷幕。大会上,开发者与行业专家就人形机器人本体与相关技术的开发进度、难点、商业化落地的前景,甚至顶层设计等命题展开了讨论。

此外,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也难得一见地出现在与会者面前,介绍他们迄今为止“短暂却灿烂”的开发历程。与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一起,一波“新老玩家”也在展现其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开发进度,以及其对商业化的理解,如达闼、开普勒、伟景、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大会上了解到,于5月中旬揭牌,由工信部与上海市政府联合组建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大会中首次亮相。据悉,该机构目前已经在上海成立法人,预计将成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扶持国内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和产业的落地。

“集群”与“开源”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发展研究》显示,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未来功能型整机将逐步占据主流,发展潜力巨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在大会上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较高层面的关注。但一些关于行业整体发展的命题,仍有待行业的进一步解答。赵杰还透露,目前国家层面正酝酿通过成立基金的方式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支持。

但赵杰指出,以上的动作与支持,或仍需建立在明确发展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目标以及手段上。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认为,人形机器人目前不仅是产业、社会热烈讨论的重点,也是大国博弈的关键。在他看来,在形成产业集群之外,下一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落足点在于“开源”。他表示,当前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知识、经验缺少一个开源共享的平台,“我们希望中国的共性技术可以促进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希望将这件事落足于开源,并且邀请所有参与者参与其中。”

加速商业化落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与会的上海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中,傅利叶智能已经完成了约上百台人形机器人的交付工作。不过,这些机器人并非批量生产造出的。“真正的大规模量产,可能要等3到5年后,甚至10年后才能进入家庭。而2到3年可能会用在一些To B的场景中。”傅利叶智能CEO顾捷表示。

对于未来,顾捷认为,人形机器人会逐渐从通用性任务开始进行场景泛化,最终实现完成所有人类能够完成的工作。但目前为止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的一些细分场景工作,并非只有人形机器人才能够完成。

“目前缺乏的是算力、数据,缺乏很多的学术上没能完成的统一。”顾捷还指出。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中学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产业化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时间比想象中要短。由于在成本、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优势,我国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已经可以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价格无疑是商业化的基础要件。甘中学还提到了优必选在两家工厂对人形机器人进行实训,以及宇树机器人“9.9万”开卖人形机器人对行业商业化的启示。

同时他还认为,通用机器人的商业化,也不应该拘泥于人形的概念。比如仿生机器人,强适应性的百变机器人,结合碳基硅基的新物种机器人等。“我们做人形机器人不一定要做出双脚,可以做成两轮,可以做成四轮,手也并非要做成人形手,可以是扳手或者能够帮人飞行(的翅膀)。”甘中学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形态会越来越多,并且会随着产业形态去改变。”

赵杰则仍然聚焦技术和具身智能对商业化运用的意义。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只会“走”是无法完成产业化的,而是要尽可能完成类人技能作业能力的飞跃,才能真正帮助人形机器人完成产业化。

浙商证券预计,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车、消费电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龙头厂商加持下,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将进入小批量量产元年,产业化落地进度有望超预期。作为全球AI浪潮中,中国厂商能够深度参与的领域,国产厂商发展机遇大。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