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连台 光影不息

2024-09-21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说的正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

在今年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期间播出的《央视2024年中秋晚会》上,除了有浓浓中式风格的亭台楼阁等舞台置景之外,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皮影艺术的歌舞表达。一轮圆月在唯美的湖景舞台上格外引人注目,灵动的皮影在月白色的幕布后灵动翻飞。光与影、人与戏,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魅力透过一个个光影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如果说遗憾错过了这场“秋晚”的话也先别急,想要“补票看戏”的机会还在——日前,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合办的“皮影里的中国”展览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举行。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件/套皮影及相关珍贵展品,也是华南地区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各地皮影的展览。展期将延续至12月1日。

一纸一影 花开千朵

皮影戏,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将其投影到影窗上,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而如果要寻根究底地问皮影戏从何而来,或许展览的第一章“影迹寻踪”能为你解答一二。

目前一般认为皮影戏是受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而诞生的:像是皮影的造型艺术跟民间的传统剪纸看着有点相似;剧目故事与宋代讲史的话本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皮影“戏”“画”交融的特点,又源于唐代俗讲(一种配图讲解经文的讲唱形式)。据介绍,皮影也被誉为“最早的动画片”,早在西汉时就已有雏形。历经唐、五代的积淀后,至宋代迎来第一个兴盛期,“影戏”一词也在北宋仁宗年间正式出现于史书记载之中。在金、元时期,艺人因战乱迁徙各地,影戏由此传播至全国乃至海外。到了明代,具有地域特色的影戏开始形成,至清代时达到又一个高峰期。

知道了皮影戏的由来之后,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皮影戏有着“百地千戏”的特点——随着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皮影戏融合地方文化在全国不同的地方“落地生花、花开千朵”,并形成了不同的剧目和唱腔,也形成了各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在展览的第一章,最“吸睛”的莫过于各地皮影和影人在发光背板上共同拼凑出了“百地千戏”的壮丽景象。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陕西皮影中,无论是生、旦、净、丑,影人都有着一个高额头,俗称“岩颅”,显得人物神气十足;到了河北皮影,正面人物的小生、小旦均为一种写意性的镂空脸,通天鼻,眉与眼成环状连结在一起;而广东的皮影主要以潮州皮影为代表,陆丰皮影中的影人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皮影有着显著的区别。

影窗虽小 戏咏古今

千百年来,皮影戏留下了不少经典剧目,逢年过节便应时演出。像是今年的《2024中秋诗会》,就为观众们带来了华县皮影戏《嫦娥奔月》。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怪故事、爱情故事等,包罗万象的剧目演绎世间人情百态,满足了百姓酬神还愿、祭神祀祖、娱神娱人等多重功能。

皮影戏虽然道具简单、演出方便,但要表演好一台皮影戏,还需要制作精致的影人、精彩的卷本内容,也需要演员具备刻画各类人物情感的演唱能力、操纵影人的高超技艺与严谨的配合。展览的第三章,就为我们揭开了影窗背后属于“工作人员们”那鲜为人知的一面:从制作影人的工人到演绎皮影戏的乐手,从编剧到艺人,一出大戏的背后就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冷知识”。

据《武林旧事》记载,在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影戏雕刻已经成为了专门的行业。各地艺人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皮料用于制作影人,纸、羊皮、牛皮、驴皮都是制作影人的材料。影人雕刻的工艺要求极严,其中以制皮和镂刻最为关键。高超的制皮工艺可以使雕刻的影人在百年之后仍能平整如初,精湛的雕工也可以使影人栩栩如生。

至于说到皮影戏的乐器,相传最初只有木鱼一种。但随着皮影戏的发展,乐器种类逐渐丰富起来,金石丝竹皆有。各地皮影戏使用的乐器和乐器组合不同,后来这也成为了判断皮影戏流派的一种方式。

剧本是戏作的灵魂,皮影戏的剧本主要有“口传心授本”“提纲本”与“完全本”三种形式。“口传心授本”存在于艺人脑海之中,由师徒、家族成员口传心授;“提纲本”则记录情节梗概;“完全本”是一种真正的剧本,有唱词、对白,也有影人动作、表情以及部分演出操作的提示。

精彩的皮影戏总有谢幕的时刻,但科技的进步却能让光影留存不息。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戏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但这种承载着民间丰厚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正不断走向发展、传承与创新。来到展览的最后一章,可以看到皮影戏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扶持下,重新焕发活力。录制唱片与制作动画片成为留住皮影戏声腔影像的不同方式;自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地方的皮影戏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多年来各地皮影艺人为提升演出效果,持续改进影人造型、剧本内容……皮影戏的“生命”从未停止,皮影艺术也正走向生生不息。

皮影从传统中来,融人新时尚中。让我们一同在新的起点上守正创新,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打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