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周期共振,广东经济过大关——中长周期视野下广东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5-01-25 18:33:56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邓红辉,张立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邓红辉  张立伟   广州报道

今天,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全省经济数据,世人瞩目,各有观察视角。

从总量看,广东成为我国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体量巨大、举足轻重。

从增量看,从2019年开始,广东GDP接连突破10万亿元、11万亿元、12万亿元、13万亿元、14万亿元五道大关,一年迈上一个大台阶,增量可观。

从增速看,3.5%的增速,短期呈现放缓之势;但从近四年4.7%的中期平均增速来看,仍处于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去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43万人,创近6年新高。增长放缓,就业反倒稳中有升,背后折射的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从三驾马车来看,全省固定投资同比下降4.5%,但出口增幅高达8.4%。明显分化的数据,透露了广东经济处于特殊转型期的明确信号。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处于重大转型期、剧烈变革期的广东经济而言,拿短周期(年度)的个别数据来观察、分析、评判其底色与趋势,难免一叶障目挂一漏万了。要科学判断趋势,就必须从中长期周期的大视野去洞察广东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工业化、城镇化与全球化

广东经济受益最早,得益最多,但“三化”趋势变动时挑战也最早程度最深

广东经济崛起并在全国长期居于领头羊地位,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全球化进程,也得益于广东人坚定而持续地抓住了这“三化”的历史机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这样论断:“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情,第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诚哉斯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化大潮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从1990年的26.41%跃升至2023年的66.16%,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富市场意识的广东企业,在捕捉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后形成的排浪式消费市场机遇以及参与全球化分工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家电、通讯电子、汽车等优势产业集群。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使居住需求成为中国经济头号的产业驱动力,广东企业顺应趋势,围绕房地产构建了庞大的产业体系,产生了保利、金地等一大批全国性大型地产公司,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建材、家居与装饰行业生产基地。

时移势易。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率接近70%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进入了下半场,这就意味着由此形成的地产周期进入由重数量扩张转向重质量提升的全新阶段。于是乎,全国房地产的发展于2021年见顶,房地产投资与销售随之出现持续深度放缓。

此番房地产深度调整,不是过去三五年一轮的调控周期变化,而是在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人口增长态势出现重大拐点下的理念调整、模式调整、底层逻辑调整,是对过去二三十年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地方政府—房地产—金融”旧三角循环的一次彻底变革。这种中长期发展底层逻辑的革新,无异于一场巨大的革命。

在转轨过程中,中短期经济增速受到较大扰动,乃至于一两个年份实际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势所难免。在前期城镇化狂飙中受益最多、一度在全国房地产十强中占七强的广东,在此轮调整中受影响最大,更是不足为怪。

2024年,广东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8.2%,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广东在全国最早抓住工业化机遇,因此最早搭上了城镇化快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以改革开放先行者之姿,借“三来一补”起家,广东迅速打造了一个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生产规模化、产业聚集化等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放大了成本优势,使这个体系不断进化。最终,一个世界级的制造基地雄立在湾区之滨。

但是,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以来,这种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歌猛进的态势悄然变化:一方面,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制造业产能持续推高,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使传统产业市场进入存量时代。随着要素成本不断升高,比重较大的中低端传统制造业面临迁移风险。

另一方面,全球进入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造业竞争显著加剧。

内外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广东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投资与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新动能已经在澎湃激荡,但离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尚需时日。旧动能受周期影响放缓,新动能尚未“飞龙在天”,新旧动能转换暂时不平衡,就不免在年度经济数据上有所反映。

大潮起珠江,在物质形态上起的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潮,在驱动力上起的则是改革开放的大潮。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广东作为我国开放前沿,一马当先,拥抱全球化,逐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成为“世界工厂”,2006年广东对外经贸依存度达到162.3%的峰值,尽享全球化红利。

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全球在次贷危机、疫情大流行期间依靠财政政策稳定经济但积累了大量债务,美国想要阻止在债务周期与新技术革命中被中国赶超,对我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胁迫产业链外迁,推行“小院高墙”式断链。广东企业在这种全方位打压中受伤最多。据统计,2024年我国遭受贸易摩擦事件中,广东占了全国的一大半,逆全球化潮流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东产业发展与贸易增长。

我国城镇化发展周期、全球化周期以及全球产业技术周期等三大周期均发生重大调整,这三大周期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的长周期深度调整和转折性变化,三期调整的共振与叠加,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中长期的巨大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在中短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而广东首当其冲。从某种程度而言,广东的应对、广东的探索,和四十多年前一样,对中国经济能否突出重围,具有重大的先行意义。

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软硬结合”的双重优势

广东在新工业革命中独一无二的竞争法宝

三大周期叠加共振,短期压力集中而沉重,穿越周期的任务又时不我待,广东经济发展到了迎难而上的爬大坡、越大坎、过大关的关键时段。

但广东人历来不缺“到中流击水”的智慧和勇气。三大周期的深度调整和转型,对于抱残守缺者而言,是深重危机,但对于开拓创新者而言,是“创造性破坏”的历史机遇。

实际上,从“适应新常态”,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构建新发展格局,广东人为牢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已经足足准备了十多年,在这三大赛道上,已经初步找到了“浪遏飞舟”的新的秘技和绝招。从大历史的视野和全球的格局来看,广东经济的创新动能、巨量市场动能、高度开放的动能都在全面积蓄,酝酿着又一次的凤凰涅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近几年来,广东制造面对双重挤压:一方面,在中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领域受到更低要素成本制造者的替代性挑战;另一方面,在高端制造领域受到欧美的挤压。

针对前者,广东以打造品牌、走出去、全国布局、全球生产来应对,已初见成效。针对后者,广东狠抓工业技术改造、紧盯技能人才培养,猛补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短板,持续提升研发投入……科技教育人才三个轮子一起转,制造业当家理念蔚然成风,从世界制造基地向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最关键的一跃,前景清晰可见。

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和发展重点。智能化革命的领军者、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粤港澳大湾区在此轮革命的优势推崇备至。2024年11月23日,在香港科技大学发表演讲时,黄仁勋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日本与德国虽是机电工业强国,但人工智能技术落后。美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先,但缺乏机电工业。

不得不佩服黄仁勋慧眼独具。放眼全球,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的确是全球工匠技能、复杂机电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汇点,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业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恰恰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华为智驾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鸿蒙系统为智能时代万物互联提供了无限可能,广东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球份额超过70%,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低空经济规模全国第一……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同样走在了世界前列。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软硬结合“的双重优势,赋予了广东在新工业革命中独一无二的优势,也蕴含着无限潜能。

为抢占这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广东十年磨一剑。

看资金投入:2015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1798.2亿元,是2010年的2.2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5%,正式跨入创新型地区行列;2024年,广东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是2015年的2.8倍;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超过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

看企业规模和质量:广东不仅有华为、美的、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还拥有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广东创新发展,拥有强大的后备军。

看专利量和科研设施:广东的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长期稳居全国首位;已建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已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全国居首。

看人才规模:目前全省研发人员超135万人,连续七年领跑全国,占全国七分之一;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72万人,技能人才2019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81.09万人,均居全国最前列;在去年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6枚金牌,广东选手金牌数和奖牌数占全国超三分之一。

海量创新要素的持续积聚、互动,应用场景与技术产业化的全球性优势,助推广东高效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也将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推上了连续8年全国第一的台阶,将“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推上了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的制高点。

大疆科技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70%以上份额,小鹏推出全球首款利用现代化流水线大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小马智行在美国敲钟上市、成为全球无人驾驶第一股。在低空经济赛道,广深两地的“尖子生”已在全球领跑。

2024年第三季度,比亚迪营收首度超越特斯拉,单季度登顶全球新能源第一车企;在此前后,华为重磅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全网刷屏,让手机“春晚”从苹果的独角戏变为“二人转”。在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赛道,广东企业代表中国和全球顶尖高手过招,并肩领跑……

一个个众人耳熟能详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名场面,无声却有力地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广东创新动能厚积成势,正在酝酿量变到质变的爆发点。

集旧金山、纽约和东京湾区优势于一身

粤港澳大湾区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合中势能凸显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积极拥抱全球化,使广东经济高歌猛进。但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原来形成的“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中国加工制造,欧美研发服务”的国际分工体系弊端越来越大,不能维系;以低要素成本和高污染为代价参与全球竞争,不可持续。从那时起,广东开始了凤凰涅槃之旅。

旧的分工方式不可持续,但开放和国际化的优势不但不能丢,还要深化和重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再次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央政府先后规划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一系列面向港澳、面向全球的重大合作平台,承担我国制度型开放试验任务,加速与国际接轨。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经贸话语权之争最终体现在制度型开放的含金量上。在这方面,广东先行一步,成效初显。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9年来,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发布制度创新案例301个,其中8个列入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制度创新带动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从2015年的104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800亿元,年均增速2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年均增长近60亿美元。作为全国外资大省,广东实际使用外资在高位稳定增长,连续9年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有350多家在广东布局投资。

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广东投资,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要素,助力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2024广东外资企业百强榜单首次发布,七成以上为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折射出广东利用外资水平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

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写了广东出口格局。过去,广东出口曾经过度依赖单一市场,代工模式占比高导致出口西方市场比重较大。

随着与欧美贸易摩擦加剧,广东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开放战略,推动外贸出口目的地多元化与均衡化,拓展新兴市场,减少全球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对出口造成的冲击。

广东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进出口由2013年的1.92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04万亿元,十年间增长高达58.33%。2024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4%,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38%。

高水平对外开放驱动广东出口结构进一步趋于多元化与高技术化。

2024年广东进出口9.11万亿元,增长9.8%,高于同期全国5%的增速,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38.7%。其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65.6%,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则降至21.2%。

毋庸讳言,“小院高墙”的逆全球化之举,令高度开放的广东经济在中短期内承压明显。但主动性制度型开放助力广东掌握应变先机。集聚了粤港澳三地优势的大湾区的强大势能,更让广东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合中优势凸显。

在全球四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以科技领先,纽约湾区以金融著称,东京湾区以产业闻名,唯有粤港澳大湾区,集中了金融、产业和科技三大优势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无以伦比,其巨大潜力还有待持续挖掘,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广东竞逐全球的底气。

整个大湾区,一座大城市

1.5亿人与轨道上大湾区的双向奔赴,将为城镇化的下半场带来怎样的精彩?

从数据来看,驱动广东经济三十多年领跑的发动机之一——城镇化,未来量的持续增长难度相对较高。202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5.42%,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80%的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后,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来之不易。

数据如此,但穿透来看,广东城镇化下半场空间仍然很大,将为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继续提供澎湃动力。

首先,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虽然已经逼近高位,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十多个百分点差距。随着户籍制度的持续优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一个较快提升的过程,将会释放出较强的内需增长动力。

其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发展的潜力板。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而言,珠三角核心区已经达到了80%多的高位,但粤东西北城镇化率还在60%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粤东西北的县域,正成为提升城镇化率的发力点,这也是近两年如火如荼建设的“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所在。

据省发改委透露,2024年,广东省级安排“百千万工程”相关领域总投入预计达到1534亿元,大部分直接投向粤东西北地区;与此同时,通过持续深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粤东粤西粤北县域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超过300个,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资金来,产业集,人气聚,“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将彻底改写“全国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的历史面貌。

更让人期待的是,跨市地铁、城际和高铁工程的接连落成,密织的网络将大湾区核心区域连接成了一小时交通圈,轨道上的大湾区日趋成形。整个大湾区,一座大城市,这又将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都市圈能级带来怎样的巨大驱动力?

而从广东的视角而言,全省以1.27亿常住人口雄居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实时人口规模更是高达1.5亿人,且人均GDP超过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放在全球来看,也是一个大型中高收入经济体的规模。

巨大的人口体量和经济体量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广东具有巨大的内部需求潜能。通过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改善社会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畅通经济循环,将这种空间与潜力释放出来,足以为广东穿越周期并实现跃迁提供强大的市场支撑。

这意味着广东仍将拥有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2023年,常住人口1.27亿人,较2022年增长49万人,连续18年蝉联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在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下人口超1亿人。其中,16—59岁的劳动人口数量达到8460万,比重为66.58%,均是全国第一。2024年,广东新出生人口113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省外净流入人口保持增长,预计常住人口规模继续扩大。

保持“年轻”,“人气”爆棚,在人力资源特别是年轻人越来越紧缺的当下,广东仍因总量大、正增长、结构好而继续保有人口红利。

更重要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也匹配了庞大的人才基数,百万量级的研发人口,近千万量级的专业技术人才,2000万量级的技能人才,广东的“人才红利”,今后将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珠江水日夜流淌,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与这个拥有“诸河汇聚、八口分流”独步天下形态的母亲河一样,岭南这片沃土孕育的独特人文,既兼容并包,又极具辐射性和感染力。于是乎,有了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一批先驱;于是乎,有了“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创新创业到广东”的“孔雀东南飞”,有了1.5亿人与广东的互相奔赴。

珠江水日夜流淌,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大珠三角方圆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60多个港口,矗立着世界规模最大的港口群;港深穗澳珠5大机场鼎立,构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场群之一。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满载“中国制造”的货轮从珠江湾出发,驶往五大洲500多个国际港口,数千架次飞机在这里起落,搭建起与全球200多个城市的空中走廊,形成欧洲、美洲和大洋洲、非洲、亚洲的转运中枢。

如此控五洲而通四海之枢纽,如此人如潮涌货如轮转的繁华之地,其活力其韧劲岂可小觑?

潮起潮落,难阻珠江奔流入海。新旧动能交替与周期更换的阶段,既有危,更有机。穿越周期,向新而行,路就在脚下。再造一个新广东,路虽远,行则必至。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