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车市“价格战”开打 常态化竞争让消费者不再信任抄底时机?
2024年12月“以旧换新”政策尾声,年底冲刺权益加码;2025年1月车企自掏腰包为消费者“兜底”“续补”;2月蛇年开工第一波政策出台,除了价格优惠外,金融方案上也在持续发力,购买门槛来到史上最低……
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以价换量”不再是车企阶段性短期的促销手段,而是逐步转化为中长期策略,配合不同政策的窗口期,常态化的价格竞争在2025年得到延续。仅过了两个月,特斯拉、小鹏等车企再度将产品价格与消费者购买门槛拉低,蛇年开工一周已有蔚来、智己、奇瑞等数十家车企相继跟上。经历了上一年利润普遍走低,大多数车企仍在2025年保持了较为大胆的优惠策略,足以见得其保量的决心。
只不过,长期“价格战”拖拽企业本身经营的同时,消费者的态度也在转变,不再信任抄底时机,且对“价格战”和一些繁杂的权益叠加保有一定的“钝感力”,倾向于理性与谨慎的决策。
换句话说,想要触动不再敏感的终端市场,车企保持什么样的降价策略,也变得关键起来。
图片来源:IC photo
“5年0息”成变相降价的主要载体
延续上一年“5年0息”的政策优惠,特斯拉此轮价格优惠,推出了Model 3“史上最大优惠组合拳”,8000元的保险补贴+特享充电权益+5年0息,让该车型的起售价来到22.75万元,已是全球最低。
此轮降价针对中国市场,目前在北美、欧洲等地区,该公司采取的则是涨价策略,以Model 3为例,美国、加拿大等地价格普遍上浮2万~4万元人民币。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共销售63238辆,同比下滑11.5%,环比下降32.6%,连续第四个月下滑,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比亚迪则在当月实现了同比接近五成的增长。
有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率先降价优惠,除了在新车上市前清理库存外,在价格竞争最为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特斯拉仍需通过价格调配与牺牲利润守住市场,眼下来看起码要向一季度的目标靠近。
在“5年0息”的基础上,小鹏汽车蛇年加码,甚至推出了“0首付”的政策,最高贴息金额达5.7万元,再度将车企当前所掀起的金融方案比拼推向高潮。看起来颇具诱惑力,不过仍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覆盖范围只针对小鹏X9一款车型,G9、P7i、G6车型则将0息期限缩短至3年,不愁卖的小鹏MONA M03、小鹏P7+则未在其中。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在内部开工信中表示,2025年小鹏计划推出多款新车和年度改款车型,包括首次推出的超级电动版本的新车型,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品。
开年给出最低优惠力度,刚刚在1月份登顶新势力“销冠”的小鹏,大概率也在为了新品而清理老款产品库存。
蔚来及子品牌乐道、智己同样都选择了通过0息政策来变相进行降价的策略。
0息风暴始于特斯拉,2024年该公司率先针对Model 3、Model Y两款车型推出相关金融政策,实施期间相关车型累计销售实现明显上升。
销售门槛降低,以新的方案刺激消费者,避免一次性大额支出,缓解消费者购车压力,这一逻辑得到验证后,理想、极氪、岚图、问界等更多的车企开始在去年年底加入此行列,直到2025年初,“5年0息”几乎成为标配,甚至开始出现0首付。
减免的利息大多数由车企,或者车企与银行共同承担。汽车作为大宗商品消费,平均支出数十万元,对于手头不宽裕的消费者来说,几年的利息加起来也有至少万元的支出,手中也会掌握更多的流动资金,不会承担过大的压力。
不过,多位汽车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0息也会有更多的隐性要求,在厂家指定的金融机构才能够兑现,部分车企对贷款金额也会有一定的限制。
相较而言,传统车企和合资品牌还是在本轮“价格战”中选择了较为简单的“一口价”和价格直降的方式,如东风奕派、奇瑞四大子品牌、广汽丰田等,相较于其他新能源品牌在金融方案上给出的优惠政策,此种方式则更加简单粗暴,降价多数能够达到近4万元,幅度较大。
0息购车规则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持续两年的“价格战”后,市场反馈简单的价格直降收效甚微,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价格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而车企在金融方案上的比拼大概率还是主流趋势,商家想要触动消费者的神经需要着重在降价策略上发力,“5年免息”则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消费者的“钝感”与谨慎
车市“价格战”轰轰烈烈打了两年多,并继续向更严峻且激烈的方向驶去,每一波新的价格比拼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幅度。
头部品牌为了清理库存,抢占份额,往往使用降价的自主“权利”,迫使更多想要保量的中尾部企业履行降价的“义务”,不得不牺牲利润跟随行业节奏开打。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单车批量大幅增大,单车成本明显下降,而且头部的竞争格局仍未稳定。在这种高增长的市场中,“2025年‘价格战’仍将延续,并且将极其猛烈。”
数次喊出“价格低点”“抄底时机”,却在隔月后给出更好的政策,常态化的价格竞争让消费者的敏感度逐步降低,观望情绪加重,逐步在主机厂新一轮政策发布后变得更加谨慎。
从初期简单的“明牌”降价,直接贴出几万元的价格优惠;到后期更多为“增配”的方式,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更高的配置,吸引用户下单;到如今“隐晦”地在金融方案上寻求优惠,0首付、0利息,把价格优惠的战期拉长,降低消费门槛,以新的优势点来触动消费者并不敏感的神经。
一位汽车品牌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新的优惠政策呈“周期性”,并且“一次比一次猛”,所以在销售策略上大多保持“有史最低”的口吻,极少以“避免下个月涨价”的话术来催促用户下单,“现在那些‘背刺’车主,车主(价格)维权的新闻那么多,上个月刚说服用户下单,下个月就有更好的政策,车主找你也不好解释啊。”
据其观察,目前的降价策略并不会让消费者立刻关注到某个品牌,并因为价格因素即刻下单,大多是已经在考察该品牌,有了意向车型,并处于观望或者与其他品牌相比较的状态下,此时有了一个较为划算的政策,往往能够打消他们的顾虑,带动成交量的提升。
换言之,“价格战”打到现在,就成交量来说,大多数并非吸引新的客户群体完成转化,而是催化品牌潜在的订单加速释放;但如果在“你降我也降”的大背景下,如果哪一家车企“特立独行”没有给出相似的优惠政策,消费者的反感情绪往往是较为浓烈的,尤其是在对比的情况下,将造成一部分订单的流失。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蛇年开工后的此轮“0息”政策,发现除了品牌及销售人员对政策的解读之外,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则少了一些鼓吹,多了一些周全的建议,如“新车价格下调,真的是车企在让利?”“不要因价格优惠而买到库存车”“0息优惠需要避免哪些坑”等帖子伴随优惠政策的发布涌现,消费者也变得更加“精明”与警惕。
据记者观察,在社交媒体平台,众多近期有购买意向或购买经历的用户,变得更加理性,“不要冲动”“再等等看”“可以作为辅助因素考虑下,本质还是要看车”等发言与劝告占据绝大部分,“价格战”无法再像两年前一样引发用户的情绪消费狂欢,即便是“0息风暴”等变相降价政策也同样被谨慎看待,反倒是国家2025年所推出的新一轮“以旧换新”政策,更让消费者好奇与信任,此时叠加车企给出的厂家优惠或权益加码,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被视为长期主义对立面的“价格战”,如今来看已不是车市短期的课题,当所有的企业都想在激烈的“淘汰赛”中往前走,“价格战”就很难停下来。如今来看,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在保量的决心下,把车卖出去是终极目的,而面对逐渐“麻木”的消费者,车企也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价格调整策略才能刺痛他们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