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铁转为投资美钢 石破茂的“口头支票”能否让特朗普放下关税大棒?
日本制铁对美国钢铁公司的收购案出现转机,但前提是要把“收购”转为“投资”。
当地时间2月9日,日本方面证实日铁将放弃收购,转为投资美钢。当天日本政府相关人士透露,日本首相石破茂2月7日在访美期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谈中,出示了日本制铁公司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计划的修改方案,方案内容为巨额投资而非收购,日本政府之前已就此与日铁方面进行了协商。特朗普近期将与日铁高层会晤并进行详细协商,美钢高层也有可能参加。
“俗话说‘钢铁立国’,但美方对钢铁有着深厚的感情。考虑到美国钢铁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如果一家日本公司要收购它,将‘触动神经’。”石破茂表示,由于这是私营部门的事情,他无法对实际投资金额发表评论,但他表示,新日铁可以通过投资提高美国钢铁公司的产品质量。
对于日铁收购案的新走向,日铁尚未给出相关说明,但目前美国方面的强硬态度已清晰可见。9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日铁不会握有美钢过半数股份。
美日会谈期间,石破茂开出多张“口头支票”,就日本提高在美投资、日本将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跟特朗普进行交流。谈到近日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石破茂乐观地认为日本或可规避美国加征关税。有分析认为,这是日本为了取悦美方,这一对策或许暂时奏效,但不能乐观地认为未来“关税大炮”就不会轰过来。
在日本此番表态的背后,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开始浮现:日本增加对美国经济的贡献,是否能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日铁案之后,美国是否会故技重施,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向其他国家施压?
日铁为何转为投资美钢?
一个月之前,日本制铁公司还信誓旦旦声称不会放弃收购美钢,没想到如今结果却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收购转为投资。据了解,在美日首脑会谈中,石破茂事先与日铁进行了协商,将日铁收购案内容从收购改为巨额投资。
这一转变,是美国频频施压的直接结果。1月6日,在美国政府宣布禁止日铁收购美钢的三天后,日铁联合美钢正式对时任美国总统拜登提起诉讼,并宣称不会因为拜登的打压放弃在美国的业务。日铁在作出强硬表态的同时,还对收购方案进行修改,承诺会竭尽全力保护美钢的“美国血脉”,包括保留其名称和位于匹兹堡的总部,保证美国人在公司董事会占多数,保障美国工人的9000多个工作岗位,不会把产能和就业岗位转移出美国等。日铁还向美国政府提议,如果未来10年减少美国钢铁公司产能,美国政府可以行使否决权。
日铁坚持不懈推动收购案。近日,日铁和美钢透露,2月3日已经向首都华盛顿的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共同提交了书面准备材料,就禁止收购一事,起诉美国前总统出于政治理由决定禁止收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诉讼案结果出炉前,日美双方已经协商把“收购”变为“投资”。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张玉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本这次踢到了‘美国第一’的铁板。从表面上看,特朗普的态度似乎有所软化,但实际上他决不允许美国钢铁被日本收购。特朗普保护钢铁产业是秉持‘美国优先’政策,这一点从他宣布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就可以看出。”
事实上,此次收购案符合日铁和美钢双方期盼的结果。对日铁来说,收购能帮助它大幅扩大产能,加速实现日铁每年全球粗钢产能达到1亿吨的战略目标;而对于美钢来说,收购也是百利而无一害。近年来美钢持续亏损,钢铁产量和股票市值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美国同类公司,可以说,打包出售是必然选择。况且日铁的收购价高达141亿美元,收购价格整整高于美国本土钢铁生产商克利夫兰—克利夫斯公司给出的一倍。
然而,这桩收购案却在美国的阻挠下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并非单纯是日本在经济利益问题上的妥协,而是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不得不做出的策略性调整与妥协,是日本为避免日美关系破裂所采取的行动。这体现出日本在试图平衡国内压力与外交所面临的现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考虑的主要是保护主义与经济安全,钢铁产业被视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基石,拜登和特朗普均反对外资控制,拒绝收购是为了迎合其国内工会的利益。其次,特朗普更看重日本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制造业的回流,比如工厂升级或新建项目的扩大投资可以服务于“美国优先”政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蓝庆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日美博弈后的结果,美方更希望通过新增的投资促进就业、提升税收,这也是实现美国制造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目前,关于未来日铁要如何投资美钢还没有详细方案,据悉特朗普会在近期与日铁高层会晤详细协商。
事已至此,外界还在关注这一转变是否会对日铁和美钢的实际经营产生影响。张玉来表示,对日铁来说,这一转变虽然也能获得投资回报,但会影响它的发展战略;对美钢来说,这可能会放缓它的复苏振兴速度,主要是因为体制不变,经营模式以及效率都会受到影响。
难阻特朗普征税步伐
日本以经济利益换取日美同盟的稳定。在此背景下,作为民间企业的日铁也只能妥协。
从这桩日铁的收购案,足可以看出新上任的特朗普政府的施政策略。王佳表示,特朗普当前采取的政策既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也是维护美国经济安全的具体手段,“通过加征高额关税和限制外资收购,美国试图保护本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以维护国家安全,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获得更多优势。”
有此作例,外界担忧美国会在其他贸易谈判中故技重施。张玉来表示,在“美国第一”主义旗帜下,其他行业——特别是标志性的传统行业都将出现类似现象,也对跨国公司对美投资并购敲响了警钟。
除了日铁收购案,在与特朗普会谈期间,石破茂还展现出足够的诚意,提出了增加投资和扩大进口等规划,其中就包括丰田和五十铃将在美国建厂造车的投资计划、日本将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9日,石破茂曾乐观地表示,特朗普已经认识到日本对美国的巨额投资及其创造的就业机会,因此日本或可以规避美国加征关税。很显然,石破茂所提出的这些“口头支票”都是在避免本国被加征关税。
然而,结果能否如石破茂所愿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日本国内媒体与专家多有质疑,石破茂能否兑现这些口头承诺。在日美领导人会谈中,石破茂表示日本将把对美投资提高至1万亿美元,还将增加对美国生产的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
在投资方面,自2019年以来,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余额已连续五年保持第一,截至2023年,日本对美直接投资余额约为8000亿美元。但从投资回报来看,张玉来分析称,日本企业对美投资回报不仅低于对亚洲各国的投资,还低于对欧洲投资。
另外,日美不仅讨论进口美国液化天然气,特朗普还表示美日“正在讨论有关阿拉斯加州石油和天然气事业的日美合资”。对此,国际环境经济研究所理事竹内纯子表示,日方应对阿拉斯加气田项目持慎重态度,因为气田位于阿拉斯加北部,需建设长达1300公里的管道才能运到阿拉斯加南部港口,这将极大增加成本并最终由日本承担。
然而,特朗普对此态度坚决。他强调,若美日贸易逆差没有消除,将考虑提高关税。所以,在蓝庆新看来,日本此举未必就能避免被美国加征关税。“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在加征关税方面对所有贸易伙伴一视同仁,应该不会因为日本的这些举措而放弃加征关税。”蓝庆新表示。
日美会谈中双方未提及的汽车关税问题,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在日本,一众日本车企都担忧美国会对它们加征关税。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日本2024年的汽车出口量为421万辆,较前年下滑5%,其中对北美地区汽车出口下滑7%是拉低日本汽车出口的主要因素。而且,美国市场对日本车企的重要性还在于,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的第二大市场。“若特朗普对日本汽车加税,影响将非常巨大,不仅会给日本车企造成巨大成本,还会直接降低日本汽车的价格竞争力。”张玉来分析称。
日本汽车产业可能遭受的影响,只是在美国加征关税阴影下的一个缩影。张玉来表示,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战是没有“边界”的,未来日本企业可能会因此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大在美的本土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