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评论丨财政政策需精准发力扩大内需

2025-02-12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于长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会议强调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供给继续保持韧性,需求呈现进一步复苏的良好势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旅游、零售、餐饮、快递、出入境等多个领域均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比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与此同时,家电家居、旅游服务、文化艺术体育、食品类商品消费以及快递物流等多个领域均实现显著增长,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经济运行。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分别为3.5%与3.2%,均显著低于GDP增速;最终消费支出与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与25.2%,分别拉动GDP增长2.2和1.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的拉动。因此,要谨防由内需不足引发的经济增长量与质不协调。

鉴于此,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大重点工作任务之首。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需再担大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内生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扩大国内需求,改善预期和提振信心是重要前提。当前,社会预期总体向好,主要源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居民和企业的预期尚需进一步稳定。预期直接关联着信心,只有把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企业扩大投资的热情才会激活,居民消费潜能才会释放,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才会迸发。

扩大国内需求,要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政策举措,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和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两大驱动力,二者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消费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投资是消费的源头活水。全方位扩大内需,消费和投资不仅不可或缺,而且两者之间不能失衡,既不能长期不足,也不能过度,应努力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实现消费与投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首先,要大力提振消费。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而消耗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过程,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消费支出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而且会通过同步增加企业收入进而扩大投资,间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扩大国内需求,首先要大力提振消费,激发经营主体内在活力,把潜在需求释放出来,推动供需实现动态平衡。在具体举措上,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高效利用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第二个层次要着眼长远,针对民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中长期问题,出台更多改革措施,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保障水平,包括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第三个层次,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推动商品消费持续增加;用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工具,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

同时,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是消费的源头活水,当然投资一定要有效,有效投资能够增加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因此,要扩大合理有效的投资,特别是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资,如增加科技创新投资,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带动先进产能积累和技术进步,进而增加居民和企业收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要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适度增加并快速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研究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保持政府投资力度和节奏,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同时,要最大程度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和放大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惠民生、补短板等项目建设,争取带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加快建设进度,稳定投资需求和预期。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