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守护科技向善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乱象。画面能造假,声纹可克隆,一些骗局已经从“换脸”进化到了“偷声音”。从“张文宏医生”推销蛋白棒视频“走红”网络,后被本人“打假”;到多位配音演员称声音被AI“偷走”,公开维权……AI制造的“耳畔陷阱”愈来愈多,不时引发争议。
AI合成声音技术本是科技进步的产物,能为影视制作、有声读物等领域带来诸多便利。然而,糖多招蚁、蜜过招蜂,在利益驱使下,部分人将其用于违法行为,比如通过“克隆”名人声音带货,吸引关注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这些做法侵犯了他人名誉权,误导了消费者,破坏了市场秩序。在“技术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下的AI“克隆声音”,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不仅侵害个人信息安全,还破坏网络空间与市场秩序,这把悬挂于耳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需引起高度警惕。
法者,治之端也。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涉及AI技术管理的政策文件,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为刚性治理提供了依据。然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配套完善、抓好执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托举科技向善,还要压实多方责任。科技公司作为AI技术的开发者和应用者,要对源头素材及相关生成内容强化监管,确保声音内容实现精准溯源、精准预警。网络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压实监管责任,加强技术更新,建立AI声音识别监测系统等,严格审核AI声音内容,阻止滥用行为的传播。此外,个人也要注重提高“AI素养”,谨慎对待个人声音信息的采集与使用,不随意在不可信平台留下声音样本,避免信息泄露。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营造安全、健康的AI应用环境,让科技向善落到实处。
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能够为社会带来诸多便利,而滥用则可能带来巨大危害。声音权益保护既关乎个人利益,也关乎健康网络秩序的营造,只有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管、压实主体责任、增强保护意识,我们才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既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遏制住其潜在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