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意外“爆表”背后 至暗时刻尚未到来 “二次通胀”梦魇会否重现?

2025-02-14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斌

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尚未显现,通胀压力就已经意外“爆表”。

当地时间2月12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月CPI全线超预期,环比上升0.5%,创下2023年8月以来最大升幅,同比涨幅达到3%,时隔7个月重返“3时代”。

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后,1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3%,高于预期的3.1%;1月核心CPI环比增长0.4%,为2024年3月以来最大增幅,高于预期的0.3%。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美国通胀大幅超出预期源于多重因素,数据上看,1月食品、医疗护理、娱乐、教育与通信等商品及服务类分项环比有所抬升,但住房、交运环比持平,能源价格环比水平有所回落。往后看,本次通胀抬升存在部分短期因素的推动,但由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紧张状况短期内或难有大的改变,可能会令高通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更大的风险或许还在前方,随着特朗普2.0席卷而来,“二次通胀”阴云压顶,美联储恢复降息“遥遥无期”,今年可能只有一次降息,甚至存在全年不降息或加息的可能性。

美国通胀为何“爆表”?

整体而言,1月CPI上涨是普遍现象,住房、食品杂货、能源、二手车和保险等贡献较大。在禽流感疫情推动下,鸡蛋价格1月环比上涨超过15%,为2015年6月以来最大涨幅,占食品杂货价格总涨幅的三分之二。

美国通胀飙升也和“1月效应”季节性因素有关,许多公司倾向于在1月重新设定价格,以反映上一年的成本上涨。在2021年通胀爆发后的几年中,年初的价格上涨尤其明显。例如,健身房、流媒体服务和餐馆等许多企业往往会在年初提高价格。

Santander US Capital Markets LLC首席美国经济学家Stephen Stanley分析称,核心通胀率在1月大幅走高,已经连续三年出现这种情况了,这背后的逻辑是,对于价格变动不频繁的商品和服务而言,1月1日是一年中涨价的最佳时机。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对记者表示,1月美国CPI全面大超预期,除1月季节性的价格重置效应、季调因子年度更新影响外,加州山火推升车险等同样对1月CPI造成扰动。

虽然1月通胀“爆表”,但在特朗普政策影响显现前,短期内通胀仍有走弱空间。

在芦哲看来,比预期更强的1月非农与CPI意味着3月降息希望渺茫,但噪音较大的1月CPI可能也难以扭转通胀的整体下行趋势。短期看,预计2—4月通胀数据将在基数效应与居住通胀的推动下阶段性走弱,叠加高利率对短期经济的抑制、驱赶非法移民对非农中枢的冲击,美联储降息仍有望前置至5月。当然,近期通胀预期的抬头、美联储对关税的通胀效应的评估,也将影响通胀下行的速率,压缩上半年的降息空间。

今年晚些时候,美国通胀压力或再度增加。野村发达市场首席经济学家David Seif对记者表示,虽然特朗普将要征收的关税是全球性的,但对通胀的影响更多集中在美国,今年将使美国的通胀率增加1%以上,虽然没有新冠疫情期间那么严重,但也会增加美联储的压力。今年美国平均通胀率预计会在“3时代”,而不是“2时代”。

“二次通胀”梦魇会否重现?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胀反复,呈现双峰格局。1974年底,通胀在石油危机、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下达到第一轮高点,随后美联储加息和石油危机结束让通胀显著回落。但几年后,第二次石油危机和美联储政策失误让通胀卷土重来,1977—1981年的顽固通胀比第一次更严重,随后在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的暴力加息下逐渐受控。

特朗普关税加征后,接下来美国通胀的走向更令人担忧,在特朗普政府贸易、移民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可能出现“二次通胀”风险。

如果特朗普坚持对贸易伙伴加税,或将在3月或4月推高部分物价。从历史经验看,2018年2月特朗普对进口洗衣机征收20%的关税,这些关税在随后的4月开始推高价格。在三个月内,洗衣机价格上涨了约18.2%,几乎与关税相匹配。

目前美联储希望观察特朗普政策的影响,例如他提出的关税计划,看看这些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关税至少会暂时推高通胀。

整体而言,特朗普2.0时代美国会出现“二次通胀”,但此次峰值或远低于沃尔克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二次通胀”梦魇不太可能重现,此次更像是一次迷你通胀危机。

董忠云分析称,特朗普加征关税增加了美国进口商品成本,对通胀有一定影响。若后续贸易政策不变,加征关税造成的成本提升会长期存在,但如果贸易政策调整,影响可能短期化。但与20世纪70年代不同,当前美国经济结构和政策调控能力都有明显变化,预计20世纪70年代二次通胀重演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经济的不确定性仍存,若应对不当,仍可能面临通胀反复风险。

在2月12日CPI数据公布前,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利率应该降低,这与即将到来的关税是相辅相成的。在糟糕的CPI数据发布后,特朗普再度发文:“拜登通胀上升!”

对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尽管特朗普要求降低利率,但美联储不会因为他的施压而改变利率政策。在通胀问题上,美联储已经接近但尚未达到目标,最新的通胀数据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鲍威尔还表示,美联储已经在分析多种场景的关税影响,评论国会或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否明智并非美联储的工作,不过,新的政策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改变利率。“基础经济非常强劲,但新政策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我们只能等着看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然后再考虑能做些什么。”

美联储恢复降息时点成谜

在顽固通胀数据公布后,交易员预计美联储今年首次降息将推迟至12月,这也是市场定价的唯一一次降息。但在数据依赖模式下,目前的市场预期和美联储的官方预测其实都不可靠。

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本身。鲍威尔表示,CPI数据高于“几乎所有预期”,但美联储不会为一两个好的数据而兴奋,也不会为一两个坏的数据而激动。美联储在抑制通胀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依然有更多工作要做,美联储接近但尚未实现2%这一长期通胀目标,利率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高位。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重心偏向于抗通胀。董忠云告诉记者,鉴于通胀超预期,美联储降息空间被压缩。从鲍威尔表态来看,稳定物价仍是美联储的核心目标,但同时美联储也需兼顾经济增长和就业情况,在平衡中寻找政策最优解,避免经济因政策过度收紧陷入衰退。因此,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取决于通胀和就业数据的实际表现,如就业数据继续维持韧性,则抗通胀大概率会在较长时间继续作为货币政策的重心。

美联储降息的空间持续被压缩,今年不降息的预期也有所升温,接下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将走向何方?在华尔街看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市场需要保持耐心。

摩根士丹利财富管理部门首席经济策略师Ellen Zentner表示,美联储一直在等待通胀再次走低的明确迹象,而他们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在这种情况发生变化之前,市场将不得不对进一步降息保持耐心。

芦哲分析称,5月以后,随着特朗普减税(延长《减税和就业法案》、取消小费税和加班税)、关税(商品供给)、移民(劳务供给)政策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侧推高通胀,2025年下半年以后美联储的降息难度将陡增。

甚至加息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嘉信理财高级交易策略师Alex Coffey提醒,现在数据不仅让人质疑美联储是否会在今年下半年降息,下一步行动说不定还可能是加息,通胀将所有选项都带回了桌面,并进一步推迟了关于降息的讨论。美国银行经济学家Aditya Bhave也表示,CPI报告增强了他对美联储降息周期结束的信心,现在加息似乎不再那么不可想象了。

展望未来,Seif对记者分析称,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并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如果美联储做出了合适的反应,或可防止第二轮影响的产生,一次性关税不会对通胀产生长期影响。2025年之后的某个时候,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会消失,美联储很有可能会进一步降息。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