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迎“上车潮”,“蔚小理”“华米特”却沉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巩兆恩 广州报道 蛇年春节前后,一场史无前例的“AI风暴”被DeepSeek点燃。
作为AI赋能的前沿载体,车圈一批密集的DeepSeek“上车潮”来袭,包括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零跑约20家车企接入,在车端与其“深度融合”,渴望抓住这个全新的智能引擎,在下半场竞争中发出更响亮的轰鸣。
罕见的是,当其他车企排队接入DeepSeek时,走在智能化前列甚至早已开始紧抓AI的“蔚小理”“华米特”却在此轮热潮中沉默。DeepSeek引发的“车端革命”,催化着新一轮智能迭代,但距离想象中的“颠覆”,似乎还较为遥远。
智能化第一梯队为何沉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月14日,已有包括比亚迪、广汽、长安、吉利、奇瑞在内的约20家车企官宣与DeepSeek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成为DeepSeek上车后聚焦的首个应用场景,而自动驾驶、AI运营领域尚未见明显成效。
2月6日,吉利率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星睿大模型已与DeepSeek-R1完成技术融合,主要对星睿车控FunctionCall大模型、汽车主动交互端侧大模型等进行蒸馏训练,后续会以DeepSeek R1大模型为基础,持续训练子品牌极氪自研Kr AI大模型推理能力。
东风旗下自主品牌也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语言模型接入工作,并宣布将于近期陆续搭载应用在岚图、猛士、奕派、风神、纳米等车型;奇瑞集团方面也宣布与DeepSeek围绕智能化大模型系统展开深度技术融合,打造更智能的雄狮座舱系统;上汽方面,以高端品牌智己为载体,在引入DeepSeek大模型的同时,还强调与豆包、通义等大模型合作,深度联合训练构建多场景插拔式AI矩阵平台。
车企排队接入,这一场景犹如两年前ChatGPT的一夜爆火,一时间大模型“上车”成为企业在车端的竞逐点,融合后不外乎追求更加流畅的人车语音交互、更具逻辑性与全面性的问答储备,以及更灵敏的车端系统响应。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引入豆包、文心一言等国内大厂的大模型,还是车企自研的MindGPT(理想)、NomiGPT(蔚来)等,本质上对座舱智能化的迭代仍以上述三点作为终极目标。
此轮DeepSeek“上车潮”,本质上仍是对更加智能的交互体验的追逐,让车端更有“人情味儿”。
“搭载DeepSeek后,用户与车机的关系不再是‘命令与执行’,而是‘朋友式的对话’。”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在更智能的车机系统下,用户无须死记硬背固定口令,随口一句就可得到精准的回答。
吉利方面称,融合后的AI系统,能更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准确调用约2000个车载接口,为用户带来更智能的体验;奇瑞号称雄狮智能座舱系统也可依托DeepSeek实现更精准的语音指令响应,更智能化的场景应用,并且提供主动服务的场景。
但对于用户来说,现有的车端智能化体验,以及一些头部企业的人车交互水平似乎已经能够达到现有的智能化需求,从“命令执行”到“朋友式对话”在此前迭代中已经成为宣传的标签,DeepSeek上车后带给用户的惊喜似乎有限。
“如果只是强调语音交互的话,对DeepSeek来说有些‘屈才’了。”一名汽车行业智能化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大家展示自己的车机交互,语音助手还是主要的模式,车企喜欢展示一些刁钻的问题来证明自己,但对于用户来说实际上用处并不大。”
他指出,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与范围,目前一些智能化头部梯队的企业,智能座舱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就智能座舱而言,用户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百科全书,而是打破车端内的各个边界,让大模型成为集中调度中心,能够及时反馈关键信息并协助自己驾驶的全能助理”,DeepSeek此轮对于座舱内的改进,能够帮助一些中尾部车企缩小与头部企业的差距,但整体来说是有限的,“这也是华为、小鹏、小米这些企业没有参与进来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还在春节后的开工信中表示:“下一个十年,AI会驱动汽车产生巨大变革,也会驱动全球范围内的硬件与软件产生巨变。”并强调了就DeepSeek大模型给全球科技圈带来震撼——既实现了媲美OpenAI的体验,又将成本压缩到极低。
但当DeepSeek席卷车圈时,蔚来、小鹏、理想、华为、小米、特斯拉六家汽车公司,常常第一时间响应智能化最前方技术,甚至是作为开创者的角色出现,而在这一轮AI迭代中却显得异常冷静。
除了DeepSeek的核心能力仍未在车端完全释放,当前在座舱内能够做到的相关功能,对于“蔚小理”“华米特”来说大多已经实现,更重要的是,其在新一轮技术竞争中对于核心“灵魂”的绝对掌控。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AI定义汽车”中,新势力更注重通过全栈自研来掌握主动权,构建差异化优势。如在“智能驾驶”上,“蔚小理”都在加速自研芯片,试图通过自主技术减轻对英伟达的依赖,降本的同时,将智能化时代的核心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DeepSeek来说也是一样的,可以考虑将其作为辅助为自身服务,但AI是当前几家企业的核心竞争点,也是迫切想要为自己打造的‘护城河’技术,将其外包是不可能的。”
DeepSeek有望定义汽车吗?
在提供进阶智能化服务的同时,DeepSeek对成本的破局,或将加速智能化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
开源证券报告显示,DeepSeek-R1百万Token输出仅需16元,远低于OpenAI o1(438元)及o1-mini(88元)。
百万字对话成本仅16元,对于车企而言是质的突破,不仅可以省下一大笔开销,还可推动更优的汽车智能化方案落地,在行业利润承压和智能化平权的时代,恰好满足了车企与市场用户的需求。
但在初期阶段,这种优势目前还是局限在人车交流的入门基础上,真正通过DeepSeek完成对汽车智能化的颠覆甚至是重塑,还需要车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对大模型的驯服,并且除了智能座舱外,更重要的是将其切入对智能驾驶的辅助与推动。
锚定“全民智驾”的比亚迪,也于近期宣布其“璇玑架构”接入DeepSeek,除了对座舱智能化的提升,更在于对智能驾驶能力的推进。
一方面,DeepSeek以推理见长,有着更强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加之对场景的理解,在跨模态迁移后将对路况的感知状况更加熟悉,或将帮助智驾系统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我国交通路况复杂,即便是头部智驾水平号称的“全国都能开”,在一些人流量较大路段、狭窄道路、突发路况的情况下,车主反映系统还是会要求接管。无论是从逻辑的决策,还是多场景的演练上,DeepSeek有望成为智驾一个很好的助手。
另一方面,DeepSeek较低的算力需求和成本,通过仿真数据进行智能驾驶训练或验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计算资源和存储需求,帮助车企在训练智能驾驶系统时,降低数据训练成本,让自动驾驶在云端训练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DeepSeek等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端侧高效推理能力,推动智能驾驶系统从‘感知驱动’向‘认知驱动’升级。若DeepSeek能通过低成本算力芯片实现规模化应用,将加速智驾功能向大众市场渗透。”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表示。
但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并非“万金油”,无论是从DeepSeek引入到实现“数据—算力—场景”的闭环生态,还是从通过大模型到专用模型的提炼,强化场景性与可靠性,抑或是通过低成本训练数据做到“0事故”最终完成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一场DeepSeek的狂欢让消费者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期待,但直面现实,有真实力的进阶,也有车企营销所吹大的技术泡沫,DeepSeek现阶段对智能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绝非颠覆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