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机械工业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预增5.5% 增收不增利待破解

2025-02-15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实习生王嘉琪

2025年2月14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召开2024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随着“两新”政策及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机械工业整体运行态势良好。截至2024年末,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13.2万家,较上年增加1.1万家;2024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高于全国工业0.2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机械工业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账款回收难等问题,也使得机械工业盈利水平明显下行,全年利润率较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表示,机械工业中不少行业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预计2025年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5.5%左右,对外贸易保持基本稳定。

一揽子增量政策带动行业回稳

“2024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一季度开局良好,二季度总体稳定,三季度主要指标增速放缓、呈现下行压力;四季度随着‘两新’政策及一揽子增量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行业运行态势趋稳回升。”罗俊杰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机械工业产销情况整体好于上年水平。重点监测的122种主要机械产品中,72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比59%;50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占比41%。

特别有着“基建晴雨表”之称的工程机械,在连续三年下行之后,在2024年实现筑底回暖,12种重点产品销量合计增长4.5%,其中半数产品销量增长,挖掘机销量增长3.1%。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副主任陈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工程机械整体需求一直在持续改善,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显现,目前工程机械还属于低谷之上的回升,不过在设备更新的政策鼓励和需求刺激下,装载机等电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均保持较高增速。

从外部情况看,2024年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第四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1.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货物贸易的19%。但2025年面临的贸易摩擦风险明显增多,特别是多国对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实施碳关税、近期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等措施给企业出口带来严峻挑战。

对此,陈斌表示,中美贸易在目前机械工业外贸中占据较大比重,10%的关税举措的确会对我国机械工业出口造成短期冲击,但目前行业整体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24年机械工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同比增长14%,占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51.5%,比重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增长17.7%、12.9%、27.1%,增速均明显快于机械工业总体水平。

部分行业增收不增利

增收不增利,是2024年工业面临的重点问题,这在机械工业领域尤为突出。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实现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万亿元。但全年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0%,降幅比全国工业深4.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2%,比上年同期下滑0.5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国工业低0.2个百分点。

罗俊杰表示,当前机械工业效益主要是受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持续下降、上年基数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机械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6.4%,增速比全国工业高14.6个百分点。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2024年制造业在手订单指数持续处于临界值之下的较低水平,年末机械工业订货指数较年中高点回落5个点左右。同时,2024年机械工业出厂价格指数降幅总体在2%左右,汽车、机床、光伏设备、机器人等行业反映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陈斌表示,机床行业的磨具磨料、汽车以及光伏设备是利润下滑最明显的三个行业,其他行业尽管出厂价格有所下降,但利润下滑并不明显。如果剔除上述三个行业,机械工业的总体利润能从下降8%转为增长5.8%左右。

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在一轮轮的价格战中,2024年汽车行业产销量冲新高。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长4%,但行业利润率已从2023年的5%下滑到4.3%。

而进入到2025年,仅在1月份,就有超30家车企通过降价、置换补贴、兜底政策等方式争夺市场,涵盖自主品牌、新势力和合资车企。春节过后又有多家车企发起限时促销政策。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业界的普遍观点是2025年仍有降价空间,但汽车市场可能会通过提升服务等方式变相降价,比如提供6年免费更换电池等优惠措施,本质上还是价格竞争的体现。另外,当前汽车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快,通常一年半就会推出新车,导致车企成本尚未收回,就得投入下一轮新产品研发,也挤压了车企利润。

2月10日举行的国常会已经明确指出,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近期发布公告,其间接控股股东正在筹划重组事项,引发市场对央企汽车板块整合提速的强烈关注。

“从整个行业来看,重组是大势所趋。未来两年汽车行业的兼并步伐有望加快。”陈士华表示,当下车企数量众多,许多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在智能化技术研发上成本过高,很多企业的重复投入可能付诸东流。从国家政策层面看,目前推行集团化管理,也希望各集团能统一管理旗下企业,实现资源融合。

不过,陈士华指出,真正让优质企业兼并经营不善的企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当前市场中,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竞争,还有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介入,可能会干扰产业发展,增加产业整合难度。对此,各地在布局新兴产业时更需谨慎,避免产业被过度炒作,导致重复建设。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