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DeepSeek热潮下的春招变局:毕业生涌向AI等新兴行业

2025-02-15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文汐

2月12日,正值元宵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街道沐家泾社区,发现这里早早支起了几排蓝色帐篷,陆续有不少人拿着简历前来参加这场“春风行动”招聘会,向企业负责人咨询情况和填写表单,其中有不少是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据了解,新洲区已在2月6日举办过一场面向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专场招聘会,除提供就业岗位外,也提供“求职问诊”服务。

不只是武汉,今年以来,上海、南京、东莞、福州、青岛等地都筹备举办了各类招聘会。与此同时,正在求职的毕业生和有招工需求的企业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金三银四”春招周期做准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今年的春招市场相较往年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多地重新调整或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但或会使得整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产业加速“改写”世界的当下,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行业岗位求职意向迅速增长,许多企业岗位也在招聘需求中加上了“数智化”的前缀。技术和产业迭代催生出招聘市场需求的改变,这也将为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的挑战。

尤其是最近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热潮冲击就业市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春招首周,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双增长,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其中,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位居行业第一,达到33.4%。

不断升温的春招市场

武汉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排名靠前的城市,武汉的经开区、新洲区、武昌区、青山区、蔡甸区等区域已经举办了今年的首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结合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体现出差异化,例如武汉经开区招聘会现场有多家高新科技、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制造业企业,武昌区招聘会涵盖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等岗位。

据武汉市人社局介绍,一季度,武汉市将推进稳岗就业促进行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招聘场次,提升匹配效率,举办定制化、分群体、分行业招聘活动160场以上,提供岗位不少于20万个,保障企业用工需求2.5万人以上。

不只是武汉,目前,全国多地已进入“春招节奏”,例如南京在2月13日上午举办了2025年新春首场综合招聘会,提供近2000个岗位。据了解,此场招聘会后,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将于2月18日起持续于每周二至周五举办常规现场招聘会。

智联招聘2月10日发布的《2025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显示,春招首周,在供需两端规模走势上,活跃职位数和求职人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正月初八开工第一天,两者分别跃升至除夕的8.2倍和7.5倍,环比前一天均实现翻倍,随后两天也保持上升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大多已开始为冲刺春招做准备。

重庆人杨瑞目前就读于河北保定一所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她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从去年秋招开始已经参加了6次招聘会,主要通过就业公众号、院系就业信息群、招聘软件、公司官网等渠道搜索信息,线上线下同步找工作。

“我现在还处于‘广撒网’的状态,但最希望找到一份离家近的工作,目前已经获得了一个管培生的机会。虽然都说今年的就业竞争压力大,但我现在的情况还比较乐观。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我打算再多参加一些双选会,以及等待学校春招的安排,尽量多争取一些机会。”杨瑞表示。

而在供给端,企业筹备春招的情况也是“冷暖各异”,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表示今年春招整体招录规模不大。“我们2024年一直在补充人员,已经全部到位,今年上半年计划暂停增员。”广州市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但也有企业表示今年计划扩招。“公司的春招策划已经基本敲定,学校在下周会陆续开学,我们也会开始进行春招工作。”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大学副校长陈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近几年对于人才招聘的需求正在逐年扩大。相较往年,今年计划提升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比例,希望在核心领域储备一批具有天赋和潜质的人才,做长期的跟进和培养。

“我们认为越是复杂的市场环境越需要储备一些好的人才,所以我们对于校园人才的招引力度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视,希望能为公司发展补充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陈亮说。

毕业生更青睐新兴行业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了43万。

“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加上再就业人群,求职大军规模空前。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动力不足,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从地方来看,上海、湖南等地已预测到毕业生数量增长将带来的就业压力,并提前部署了应对措施。1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会上指出,2025年,上海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24.6万人,再创新高。上海将因地制宜拓岗位、搭平台、送政策,做细职业指导、技能提升、岗位推介等“1131”实名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

此前,湖南省透露该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突破52万。据悉,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湖南省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16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10条等系列政策,并设立了总规模5.05亿元的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在校大学生或应届大学毕业生创办、师生共同创办的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毕业生对于求职岗位的意向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更多人倾向于在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寻找工作机会。

根据智联招聘报告数据,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位居行业第一,达到33.4%。同时,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求职增速也位居职业榜首,为69.6%。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从AI技术职位的招聘薪资来看,50万年薪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为30.97%。

陈亮也提到,在公司整体的三年战略中,数智化是重要方面。公司在高校招聘端口需要储备一些天赋型人才,也会尝试在人工智能领域寻找与公司匹配的人才。

据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新兴行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集纳器”。AI行业之外,上述智联招聘的报告指出,在低空经济的驱动下,春招第一周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行业人才供需均同比增长一至二成。而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国产芯片需求旺盛,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春招首周招聘同比增长9.2%。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也带动了相关人才的需求增长。

在重庆一所大学就读材料工程硕士的甘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为研究方向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所以更期望找到电池、光伏或是半导体行业的工作。“新能源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企业都在扩招,但对于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能源车企的要求比其他能源企业还要更高一些,竞争非常激烈,而且行业对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比较友好。”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发展虽然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但目前还难以完全消化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从2024年以来,多地已出台新政,调整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1月2日,四川省人社厅就《关于进一步深化就业领域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按照统一部署,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

此前,上海在2024年10月印发《关于优化调整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考(聘)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应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截至目前,江西、福建、山东、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份也调整了应届生身份认定政策。

在马亮看来,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的放宽,反映出就业市场自由多元的趋势。毕业生不再是毕业就要择业就业,而可能有更多不同选择,比如暂缓就业或灵活就业。

当然,延长应届生身份“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业难度大幅降低。“为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应主动与用人单位对接沟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要加强毕业生求职意向引导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强长期战略规划,适应就业形势做好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保障求职者的公平就业权利,严厉打击各类就业歧视,营造一个规范健康的就业市场。”马亮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