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专栏丨DeepSeek的启示:地方如何培育创新?
陆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近段时间以来,DeepSeek的爆火引发热议,一些地方发文反思为何当地没有诞生如此现象级的创新企业;公众热议“杭州经验”,期待培育属于各地的DeepSeek。我认为,创新没有模板,越是前沿创新领域,创新的偶然性和未知性就越强,只有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试错,才能够发现创新的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学的,并不是在某一个赛道上去重复杭州经验,而是要学会杭州的“放手”,尽量不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干预,把创新空间留给企业和企业家。与此同时,城市要通过生活来留人,要把城市的生活品质打造好,消费场景打造好,就有利于促进创新,吸引人才。
杭州诞生DeepSeek的“天时地利人和”
DeepSeek为什么出现在杭州,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不得不提到杭州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应该说,杭州瞄准数字经济作为本世纪以来的创新赛道,到目前为止已经20多年的时间。最初的标志性事件是阿里巴巴在杭州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很多数字经济企业在杭州的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应该说现在是开花结果了。
在瞄准数字经济目标之外,DeepSeek在杭州的出现还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从“天时”的角度来讲,中国在最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数字经济可以说是一个弯道超车的赛道。在这个新兴领域,中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差距,要远远小于在其他领域的差距。应该说,这一波的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把握住了机遇。
从“地利”的角度来讲,杭州地处长三角,除了自身的大学科研的能力,周边包括像上海也有很好的数字经济相关的人才积累,这就形成了一个地理的优势。加上杭州本身是一个大城市,在市场容量、人才基础、生活配套等各个方面的条件也很不错。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人和”。一方面浙江有很深厚的创业的氛围,无论是实业的创业,从上世纪80年代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到现在这波数字经济的发展,浙江的创业氛围一直在全国范围内相对靠前。浙江的企业家也敢于创新,特别是在资本方面,浙江企业家敢于把资本投入到一些创新领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这实际上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关。
浙江经济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民营经济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大,民营企业家的资金相对来说比较雄厚,民营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敢打敢拼的特色非常明显。企业家有这样的创新氛围,也与杭州政府的务实有关。从最近的一些资料来看,杭州政府对于一些创新行业的投入,一方面在寻找成长型企业方面,“投早”“投小”的特征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找到投资对象以后,除了资金注入以外,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基本上没有干预,给企业家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中,这个氛围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人和”的因素,就是杭州的房价、人力成本等相对较低。通常来说,创新更容易在大城市集聚,但是大城市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它的房价和劳动力价格较贵。相比其他一线城市,杭州的人工成本和房价是相对较低的,这样一来,它就兼具了大城市创新集聚的好处和成本相对没那么高的优势。
这一点特别值得其他一线城市反思。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和人工的价格较高,导致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成本也很高。这是由于这些城市长期以来对于外来人口的落户有严格的指标限制,从而导致人工较贵;在房价方面,这些地方的土地供应限制也较为严格,也会导致房价较高。因此,一些一线城市在创新这件事上的竞争力下降,是由相关限制所导致的人工贵、房价贵有关。
地方如何学习“杭州经验”?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杭州的成功经验吗?我认为答案没有那么简单。某些方面可以,某些方面不可以。从不可以方面来讲,一个产业的发展,通常具有非常强的集聚特征,一些前沿创新型行业,对于资本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城市综合的创业氛围,以及市场化的氛围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创新仍然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能学习“杭州经验”的地方,也主要是一些大城市。这些大城市可以向杭州学习的经验,是要通过人才的市场化引进,来降低人才在本地工作和生活的成本,包括入户的门槛要降低,包括要增加住房供应,使得住房价格变得合理,这样才能够形成人才的集聚。
其实像杭州这样有大学条件、有政策扶持的地方,在中国也并不只有杭州,为什么这些地方没有出现DeepSeek?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的结合度不够好。有些地方政府想推动创新,但是对于企业的放手是不够的。需要明白,创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未知性,以DeepSeek的成功为例,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在人工智能这个赛道,构成创新瓶颈的是算力,在国家层面,构成瓶颈的往往还有能源,但很少有人认为,这个瓶颈是在算法。所以DeepSeek是走了一条事先不被看到的创新的道路。而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向上取得创新的成功。因此,只有企业家通过不断地试错,才能够发现创新的机遇,政府没有办法事先知道可以产生创新的领域或方向,换句话说,创新是无法被计划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的城市真正要学的,是要学会杭州的“放手”,尽量不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干预。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无法像之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时候那样,只要向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就可以,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模板”。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越是接近全球的创新前沿,那么创新的方向就越具有不确定性,也有很强的未知性和偶然性。
对于更多的中小城市,既缺资本也缺人才,“杭州经验”也仍然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不是说要像杭州那样去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而是要学习杭州务实推动产业发展的精神。要相信市场,相信企业家,对于创新的定义也不能太窄,不能只认为高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才是创新。有些地方的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新消费品销售渠道的创新等,每一个地方都有结合本地的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的潜力。
例如在新疆,我看到利用盐湖里的水来养海鱼,这是创新;在江西武功山下打造一个冰雪世界,让南方有滑雪的地方,这也是创新;在大连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车厘子生产基地,做农业也是创新;在湖南长沙,以茶颜悦色、文和友为代表的新消费也是创新……
总之,我个人认为,真正值得学习的,并不是在某一个赛道上去重复杭州经验,而是要学习杭州相信市场,相信企业家,为企业家保驾护航,学习市场营商环境的创新、氛围的改造。此外就是要善待资本。创新需要有获利能力作为保障,才能让资本成为推动创新的推动力,因此要更加注重制定有利于资本推动创新的一些制度和规则,民间要更多形成有利于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社会氛围。
打造创新友好型城市
城市在创新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至关重要,因为现代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以及创造。于是就产生了城市创新的四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城市的创新有某种偶然性。创新是事先不可预期的,它突然地在人和人的交流中,产生了某种奇妙的知识和知识的组合。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高概率发生在城市里,尤其是发生在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场合。
第二,城市创新还有某种累积性。历史上很多创新都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是某种产业的发展或者知识积累的延续,比如深圳的无人机产业,依赖的是早期一些与轻型材料有关的产业的发展,如羽毛球拍和钓鱼竿的生产,这些都是创新的累积性特征的表现。
第三,城市创新的未知性,这意味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难以预知。很多我们事后看来的创新,在事前没有计划,而是某种知识的突变的结果。这种突变的概率,更加可能产生在那些长期有知识积累和人口集聚的城市。
第四,城市创新的集聚性。由于需要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创新就高度集中在城市,并且特别集中在大城市,又特别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尤其是一些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它的创新更加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
根据统计,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创新的集中程度都要远远超过人口的集中程度,因此可以说,创新的策源地就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又尤其是在大城市中少数具有引领性的城市。在中国来看,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就是北京、上海,还有深圳和广州。其他一些在创新方面表现不俗的城市,如杭州、武汉、成都、合肥,也都无一例外的是大城市。
那么,创新是在城市的什么地方产生的呢?大家很容易能想到就是在实验室里、在教授的办公室里。这当然也是对的。但由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城市需要有大量的第三空间(如咖啡馆等),让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为创新的策源。
因此,一个城市如果想促进创新,那么在城市中提供大量的第三空间非常重要,但这往往会被城市的建设者所忽视。创新不只是给科学家提供实验室或者公租房,而是要打造更多吃喝玩乐的场所,让年轻人在吃喝玩乐的过程当中促进交流,实际上本身就有利于促进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也具有了生产性。所以,城市要通过生活来留人,要把城市的生活品质打造好,消费场景打造好,就有利于促进创新,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