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苏鲁粤绿色工厂数量居前三

2025-02-1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雷椰,实习生冀琳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到2030年,我国的绿色工厂产值将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

工信部在2017年开始组织全国性的绿色工厂评选活动,公布了首批201家绿色工厂。1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

梳理工信部2017—2024年发布的绿色工厂名单,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工信部8年累计公布了9批次绿色工厂名单。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绿色工厂创建将从少数先进企业覆盖到大多数企业,逐渐成为对工业企业的基本要求。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后,企业还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升级改造。

企业如何建设绿色工厂?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2024年新培育国家层面绿色工厂1382家,其中既有新能源企业,也有传统的高能耗企业。

风电行业是绿色能源供给行业,风电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绿色属性,肩负着推动清洁能源普及、助力能源结构转型的重任。

三一(韶山)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成为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由于韶山工业开发用地有限,所以在工厂规划设计上,我们进行了集约性设计,对工程规划、物流等进行合理安排,使整体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三一重能副总经理廖旭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风电企业打造绿色工厂,难点之一是要解决叶片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企业目前采用了多层堆放叶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水泥是典型的高能耗产业,水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绿色工厂的建设成为了水泥行业破局的关键之一。在绿色工厂建设领域,海螺水泥正在推进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目前,海螺水泥已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29家,赣江、宣城海螺成为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

海螺水泥副总经理吴铁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螺坚持企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按照分步实施、逐级优化的方式全力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在组织申报时会优先考虑当地环境水平、产品运输、土地配置、可再生能源供应以及社区关系等因素,确保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水泥生产由于对石灰石资源高度依赖,工艺条件决定了水泥行业仍是高碳排放与高能源消耗的产业。水泥企业创建绿色工厂,需要从全过程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循环经济与智能化管理,系统性重构绿色生产链,实施全流程的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形成多维度的绿色转型路径。”海螺水泥安环部部长助理胡青松说。

赣江海螺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程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赣江海螺绿色工厂围绕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模式,充分利用周边电厂的脱硫石膏以及煤渣的废弃原材料,减少了对原矿资源的使用。宣城海螺安全环保处副处长贾德峰介绍,目前宣城海螺建立了全流程、国产化的智能工厂,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完善低品位物料搭配生产方案,实现矿山零排废。宣城海螺利用SCR脱硝、湿法脱硫等污染物深度处理新技术,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约100吨、氮氧化物约400吨,并通过排污权交易出售富余排污权,累计出售二氧化硫排污权50吨、氮氧化物排污权139吨。

打造一座绿色工厂是否意味着企业要承担高昂的成本?

“绿色并不一定代表高成本。”廖旭东解释,以叶片生产过程为例,在叶片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边角料,如树脂类废料。原本这些废料的处理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工和成本,但现在与专业机构合作,将废弃物加工成井盖等产品,通过回收产生收益。另外,自发自用的绿电比外购电更便宜,如果认真做好厂房设计、土地集约使用等规划,绿色不仅可能不会增加成本,反而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前,绿色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可再生材料的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行业痛点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以叶片为例,从原材料到生产、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节能与绿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赵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创建绿色工厂的成本主要包括咨询成本和改造建设成本。咨询即绿色工厂第三方评价,绿色工厂创建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企业对绿色工厂指标要求的含义,尤其是实现路径看不懂、吃不透、拿不准,需要接受专业辅导,做好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创建方案后,重点还要靠实施各项绿色技术改造,把绿色制造技术、绿色管理措施应用到工厂每个环节,才能实现工厂的绿色化转变。成本投入跟工厂大小、绿色发展基础高低、改造量多少等多因素有关,总体来看咨询部分需要十几万到几十万元投入,改造建设部分根据工厂不同差异也比较大,从百万级到十亿级都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宣城海螺在创建绿色工厂过程中投入近3亿元,2017年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的芜湖海螺,如今累计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已达18亿元。胡青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海螺水泥期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全面支持,如阶梯电价,拉大绿色工厂与非绿色工厂的电价差距;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多听取绿色工厂企业的意见,让政策更有可行性;给予政策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减轻企业环保投入负担,推动水泥行业加快绿色化转型发展。

经济大省绿色工厂数量多

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是否就一劳永逸?

对9批次绿色工厂名单统计整理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2017—2024年间,一共有6527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按照绿色制造名单动态管理有关规定,9批次绿色工厂名单中有97家企业被移出,最终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达6430家。

根据公开资料,可查询到2022—2023年的绿色制造名单动态调整汇总表,北京、天津等26个省份、地级市有被移出的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化工等。

从国家级绿色工厂的各省分布情况看,江苏、山东、广东的绿色工厂数量位于全国前三名。由于2024年的绿色制造名单动态调整汇总表未公开,在不计入动态调整名单的前提条件下,江苏累计有44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山东累计有396家,广东累计有363家。虽然上述省份有少量企业被移出,但在数量上还是保持领先优势。

赵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苏、山东、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密集,能耗量较大,绿色发展的政策激励、制度约束、技术服务等措施更加完善,加之东部沿海省份的大量产品有出口需求,海外绿色贸易要求也对企业绿色转型起到倒逼效应,所以这三个省份的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积极性更高,绿色转型能力和条件也更有利。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三个经济强省的绿色工厂目标同样值得关注。江苏在《关于江苏省“十四五”全社会节能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创建绿色工厂1000家。山东在《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中,明确到2025年,建设500家绿色工厂。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红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力争2025年底累计培育550家以上国家绿色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计入动态调整名单的前提条件下,深圳、宁波、厦门三个地级市的绿色工厂数量甚至超过了部分省份,深圳累计有13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宁波累计有122家,厦门累计有81家。赵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三个城市都属于东部沿海门户型城市,具有人才、技术优势,同时离出海港口较近,吸引了大量高精尖技术企业和出口型企业落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集聚。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绿色制造名单实施动态跟踪。国家、省、市层面绿色制造名单应在每年4月15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填报动态管理表,上报年度绿色制造关键指标情况。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纳入绿色制造名单的企业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查复核。

但对于未正常经营生产的(工商注销、连续停产12个月以上、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单且未被移出等);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被动态调整出绿色制造名单的;在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的;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企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拒不按时填报动态管理表;所提交材料或数据存在造假等问题,企业发生上述情形之一将被移出名单。

我国未来绿色工厂的发展趋势如何?还需要哪些政策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赵越认为,未来,绿色工厂创建将从少数先进企业覆盖到大多数企业,逐渐成为对工业企业的基本要求。绿色工厂的评价指标应根据实践经验,以及绿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进行迭代调整,比如强化数绿融合、能碳管理、碳足迹、生态设计等指标要求。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