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大涨82% 通胀飙升会否加速央行加息步伐?

2025-02-1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胡慧茵

去年,日本一度被笼罩在“大米荒”的紧张氛围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隔9个月,日本民众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米价飙涨。

“日本大米涨价尤为明显。”住在日本福冈的陈玲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展示了她在网上购买大米的记录,去年11月买的30公斤大米价格是17580日元(约合人民币837元),到今年1月底,同款大米的价格已飙升至19500日元(约合人民币928元)。

日本“令和米骚动”仍在持续。2月15日,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最新调查,截至1月27日,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近35元。米价长期居高不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日本国内的物价。日本1月的批发通胀率跃升至7个月来的高点,达到4.2%,且已连续5个月呈加速态势。持续的价格压力增强了市场对近期加息的押注。

有见及此,近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宣布,将最多投放21万吨政府储备米。有报道称,这是日本首次以保障大米流通为目的而动用储备米,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流通量以降低超市等的米价。

引发外界关注的是,去年,日本还以担心对大米流通造成影响为由拒绝投放储备米,如今一改初衷是为什么?米价带动家庭生活成本上涨,且在日本GDP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扩张的情况下,日本是否会加快加息节奏?

高米价的根源在于农业政策

日本米价涨了近一年,仍未见停息。

陈玲告诉记者,市面上大米价格上涨的态势迅猛,但跟去年不同的是,如今市场已不再限购大米。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截至1月27日,日本5公斤装大米的平均零售价为3688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21日元),较去年同期上涨82%,每公斤大米折合人民币近35元。而在此一周前,大米价格的涨幅为78%,可见涨幅之快。有日本网友发帖抱怨称,“已经吃不起大米了”。

数月的米价暴涨,导致日本市面上出现了“有价无市”的情况。一家位于东京的米店老板表示,由于米价总体上涨,他们也不得不上调对外销售的大米价格,当前出售的大米价格已经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而且销售的大米品种也减半。

“米荒”虽然抬高了米价,但并未给农民带来利好。根据Teikoku Databank的一项调查,日本稻农破产和关闭的数量预计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生产所需的化肥、汽油、农药等材料价格都在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大米的消费量下降,农民实际上获得的收益并不能覆盖掉成本的上升,导致许多农民放弃种植水稻,这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大米供应稳定性的担忧。

去年9月,日本民众曾迎来一波新米上市,他们原以为等到新米上市米价就能回落。但如今看来,大米供应量的增加对抑制米价上涨的作用似乎并不大。数据显示,去年12月,日本新米交易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达每60公斤24665日元,为1990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高值。之后米价继续攀升,如今更是录得同比上涨82%的涨幅。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永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大米价格上涨如此迅猛,在日本大米市场中是很少见到的情形,也是去年大米供求紧张导致的结果。”

对于日本大米价格表现异常,有不少市场分析认为,去年夏天日本多地接连遭受台风侵袭,导致不少消费者、批发商竞相囤购大米,进一步推高了米价。此外,受访专家还把矛头指向日本大米种植的“减反”政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钱加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减反”政策后日本水稻产能长期被削减,造成市场大米供应不足或紧平衡,当出现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时,就会引发囤积、涨价等一系列问题,大米市场脆弱性就会立刻显现。

为了维持国内稻米价格,日本政府每年会对各都道府县的主食用米规定生产指标,并把指标分配给稻米农户,这就是日本从1971年开始推行的“减反”政策。该项政策将日本水稻种植面积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剩余的水田要么转种其他作物,要么休耕,政府也会给改种其他农作物的农民发放补贴。当初日本政府执行大米“减反”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持大米价格和市场稳定,保障农民利益。

农林水产省前官员、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和仁(Kazuhito Yamashita)去年曾撰文称,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大米产量逐年减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稻米品种培育计划也陷入停滞,一旦需求增加就很容易出现短缺。

随着日本国内人口减少,以及民众的消费习惯逐渐转向面包等主食,日本对大米的需求量减少,2018年安倍政府时期就取消了这项政策。但不少分析认为废除“减反”政策起到的作用不大,仅是废除了大米产量的目标,对农民的补贴仍在。

“虽然名义上政府在2018年取消了大米‘减反’政策,但仍通过农协和农业补贴进行种植面积计划的调控,而且农协为主导的大米收购途径在不断弱化。”陈永福向记者表示,日本大米价格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出口量上涨、旅日外国人大米消费需求增加,以及不同产业的公司和外国人都加入到直接从生产者手中购入大米导致部分囤积,这些因素放大了日本大米市场的波动并催化价格上涨。

投放储备米能平抑米价吗?

为应对米价的飙升,近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宣布,将从政府储备中释放21万吨大米。这是日本首次专门为稳定供应而发放储备大米。

据日本政府的方案,预计最早将于3月下旬向市场投放首批15万吨大米,缓解大米流通紧张,这批大米将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在各地超市货架。虽然政府投放如此大量的大米实属罕见,但此举并未得到大部分民众的认可。2月17日,日本一项舆论调查中,对于政府将投放最多21万吨储备米的应对,81.3%的受访者认为“为时已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佳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储备米的投放主要是短期应急措施,可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和市场僵化等深层次问题。因此,米价能否回归正常水平,取决于政府能否采取更有效的长期政策来调整供需关系和改革市场机制。

陈永福也认为,考虑到农业产业公司和外国人不断涌入日本大米市场进行直接采购和囤积,再加之出口需求旺盛、旅日外国人不断增加,预计今年日本很难出现大米价格急剧下降的情况,后续米价的表现还要看今年10月以后日本新米生产和上市情况。

“若米价继续上升可能会产生需求替代,增加面包等小麦消费的需求,同时进口大米也会成为消费者的选择之一。”陈永福说道。

日本央行或加快加息节奏

据日本央行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日本国内企业物价指数较去年同期上涨4.2%,超出市场预期的4%,该指数是衡量企业相互收取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有分析指,企业对企业价格的上涨可能会推高家庭为商品和服务支付的价格。在各类商品价格方面,由于大米、鸡蛋和肉类价格的稳步上扬,包括大米在内的农林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6.2%,食品成本上涨2.9%。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肖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米价上涨是日本近期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在日本家庭的饮食结构中,对大米的依赖性较强。在一些地方婚庆、乔迁、升学、添丁等重要场合,大米都是重要的伴手礼。作为生活必需品,若这种趋势持续,势必会压缩居民消费的空间。毕竟日本2024年实际GDP增长只有约0.1%,几乎是停滞状态,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暴涨,势必将挤出一部分消费。

受物价上涨的影响,日本家庭消费呈下降趋势。日本总务省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月均消费支出较上年下滑1.1%,连续2年呈现负增长。此外,日本2024年反映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为28.3%,创1981年以来新高。

日本央行正在关注食品价格的波动。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上周表示,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将把食品价格可能继续高企并影响人们通胀预期的风险纳入考量,“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新鲜食品和其他常购产品价格超过2%的涨幅正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生鲜食品在内的食品价格涨势不一定是暂时的,有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价格预期。”

“大米价格的突然上涨,可能会导致日本央行被动加息,这一点也已经得到了日本央行的确认。”肖宇认为,自去年10月以来,日本米类食品价格突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同比上涨,推高了日本的CPI,继而触发了日本央行的防通胀职能,若这种涨势持续,日本加快加息将不可避免。

王佳则认为,日本央行的决策还要考虑多重因素,“一方面,大米价格上涨将直接推高食品价格,如果通胀率持续超出日本央行目标水平,央行可能会加快加息步伐;但另一方面,大米价格上涨将增加家庭生活成本,可能导致民众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导致消费持续低迷,日本央行可能会放缓加息节奏以刺激经济增长。”他认为,日本央行是否加快加息步伐,要结合日本整体经济状况、就业市场表现和全球经济环境等来考虑。

近期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向好的一面。2月17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表现超出市场预期,日本GDP环比折年率为2.8%,远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1%,也超过上一季度的修正值1.7%。尽管私人消费小幅上涨且超过预期,但增速较上季度明显放缓,另外净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是进口下降,引发外界对日本国内需求减弱的担忧。

当前,经济学家预期日本央行将在今年夏季再次加息。隔夜指数掉期则显示,市场认为日本央行7月前加息的可能性超过80%,9月前加息已被完全定价。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