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洗牌风暴、伪进口争议中的俄货店,高毛利还能撑多久?

2025-02-19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唐唯珂,实习生陆卓宁

进口巧克力、套娃、俄罗斯大列巴、泰加森林椴树蜜……凭借“异域风情”的标签迅速席卷市场,俄比熊、俄货集市、俄品多等多个品牌成为零售行业的一匹黑马,正在全国各地扩张。一股“俄罗斯商品”风席卷了中国各大城市,俄货店密集涌现,但也有一些店面短暂经营后又再次消失。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超过3500家,其中三分之二的企业位于黑龙江省。

然而,繁荣背后暗流涌动:伪进口争议不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监管趋严,行业洗牌势在必行。在这场开店潮中,部分商家凭借低价策略和营销噱头赚得盆满钵满,却也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目前,消费者对“进口”标签的质疑日益加深,俄货店正迎来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关键转型期。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唐唯珂 摄

高毛利生意

开一家俄货店,需要多少投入?根据各大品牌加盟会的公开信息,俄货店主要门槛为加盟费、代理费、进货款、经营面积以及背后的房租水电人工等成本,后续还有约占流水2%的品牌抽成。其中加盟费、代理费部分,通常在现场签约会有优惠,实际加起来在5万元到30万元之间不等。加盟商的经营面积需在100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首批进货款等费用,开一家“俄货加盟店”,前期投入为50万元到80万元左右,与加盟零食折扣店的投入差不多。

但和零食折扣赛道做个对比,“俄货生意”的毛利率值得一提,大部分加盟商向记者表示俄货加盟店商品综合毛利最高能达到60%,最低也可达40%。

在售价方面,俄货令商家们赚足了利润,据多位俄罗斯自媒体博主称,商品馆内几乎每一样产品售价相比于俄罗斯都高出不止一倍,在俄罗斯卖18元的罐装腌黄瓜,在中国卖到了48元,17元的巧克力小蛋糕在中国卖到了38元,在俄罗斯卖20元的普通巧克力糖果在中国的售卖价格高达58元。记者在走访时还发现,一瓶名为报喜鸟牌含气的矿泉水也卖到了10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意向加盟商身份向某俄货供应链公司负责人咨询开店流程和利润情况,其表示俄货在华的商品毛利润可高达90%。一般免关税的商品毛利率可达到90%,不免关税的商品毛利率也能达到60%以上,如果进货商品有国产货的话,总体商品的毛利率就会再低一些。他还补充道:“正常情况下,新店开业3~4个月后就能回本”。

在佛山三水某热门商圈内有一家占地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俄罗斯商品馆,店长站在摆满了紫皮巧克力糖的货架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目前最热销的是这款零食,大人小孩都爱吃,特别是过年前有很多人来购买,我们开店才一个月就进货了好几箱,卖出去了几千袋。”

广东多家俄货门店的员工在接受采访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巧克力和饮料是热销产品。“像这种贴满外文的进口的商品会让消费者感到新奇,也有一种高档的感觉,因此很多人逢年过节买来送给亲朋好友。

伪进口争议

然而俄货店的爆火未必能一直持续下去,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俄货店被爆出“卖国产货”“收割智商税”“非法经营”。

来自俄罗斯的小红书博主“小雨的VAVA”上传了一条有关俄货商品馆的探店视频,声称“此老乡非真老乡”,在视频中,他对多种并非产自俄罗斯的食品进行打假,他表示俄罗斯并没有骆驼,也不产芒果,所以并没有驼奶和芒果汁这些产品。记者在走访多个俄货店后也发现,几乎每家门店的货架上都有这两种产品,原产国标注为俄罗斯,生产企业却是在华中国企业。

对于很多商店都摆放着的俄罗斯火腿肠,VAVA表示这些一般都不是俄罗斯产的,俄罗斯的肉制品的出口限制较多,他在视频中尝了一口,表示其味道也与当地的火腿肠毫不相干。

在佛山三水的一家小型俄货店里,不仅有俄罗斯的产品,还有来自中国常见的饮料,记者问到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的商品时,店员表示这家店的名称叫“中俄互贸商品馆”,所以中俄两国的产品都会售卖,但记者问到为何店里还有原产国来自波兰、韩国的商品时,店长却有所回避。

无独有偶,佛山南海某大型商场内的俄罗斯国家商品馆,门口摆放着俄罗斯的标志物——套娃,店里有接近四成的商品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不少商品的商标上的原产地写着俄罗斯,条形码的首数字是代表着俄罗斯的“46”,生产商却显示是我国的企业,其中大部分的代加工厂与原产地均来自于黑龙江等东北地区。

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想要对店铺运营情况进行采访时,店家表示店内不接受采访,并且也不允许拍照。

但也有一些俄货店选择公开坦诚地展示商品信息,广州北京路商圈的俄货集市,将所有商品的信息都标在了货架上和商标上,该店的大门旁贴着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写着“66.5%的产品来自俄罗斯,15.3%的产品来自中国,18.2%的产品来自其他国家(包含德国、意大利、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家)。”

“消费者们其实都会看产品上标注的产地,与其隐瞒消费者,不如把产品的信息都标出来,这样也可以增强店铺信誉,我们在开店以来一直就这么做。”北京路商圈某俄货店店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对于非在俄生产的进口商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部分加盟商负责人处了解到,有的俄罗斯品牌方会把工厂设立在中国边境地区如绥芬河市,引入俄式工艺、俄式配方,在国内生产“俄式风味”的产品,进行售卖。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表示,如果这类门店是将国产或者产自其他国家的商品宣传成俄罗斯进口食品,属于虚假宣传,如果“俄罗斯”是用作对食品口味、风味、种类的修饰,应当明确说明,不能误导消费者。

洗牌加速

俄罗斯出口中心副总裁阿列克谢·索洛多夫表示,2025年将在中国各地开设20多个俄罗斯产品新推广点。但业内普遍认为,会有不少俄货店面临倒闭潮,那些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店铺将会被清扫,面临立案整改的局面。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于2024年12月23日起先后对47家俄罗斯商品馆进行了检查,开展了两轮集中排查整治,且对其中6家宣传为“国家馆”、对消费者存在较大误导性的商铺进行了立案调查。此外,广州、杭州等多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对当地的俄罗斯商品馆进行调查。

1月17日,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微博称“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的官方地址仅限于在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下开设的场馆,分别位于上海、哈尔滨、沈阳、成都和深圳。1月19日,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韦罗妮卡·尼基申娜在“俄罗斯制造”节庆展销会期间透露,俄中两国将严厉打击在中国境内销售的俄罗斯假冒商品,如今中国居民对俄罗斯产品的兴趣大增,今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当前俄货店的核心争议在于“伪进口”问题,例如商品原产地标注混乱、俄式工艺产品与纯正俄货混淆等,中俄联合打假行动将强化监管,倒逼商家规范标签标注、提升透明度。

俄货店将经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转型期,其存续不仅取决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更需依托中俄战略协作的深化。若能解决伪进口乱象、提升供应链韧性,并挖掘细分市场需求,这一业态仍有机会在进口零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若过度依赖短期红利而忽视长期价值,则可能重演“网红店昙花一现”的结局。

俄货店初期依赖“情怀消费”和猎奇心理,但随着消费者新鲜感消退,价格虚高的短板暴露,市场将转向理性需求。未来行业将呈现“良币驱逐劣币”的趋势,中小型投机型店铺生存空间缩小,具备稳定货源和品牌授权的企业有望主导市场。

“俄货店这类门店要长久经营下去,最终还是要落到品质上。”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开店的疯狂更像是为挣快钱的短期狂欢。对于真正有实力、诚信经营的商家来说,这轮“洗牌”无疑是一次发展机遇。而那些试图浑水摸鱼、以假乱真的商家,或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华南某零售行业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质上俄货店最终是社区零售店的竞争,前期高开高打,高毛利吸取加盟商的方式存在过度扩张,目前的辐射范围和开店频率超出市场负荷范围,未来一批倒闭也将是必然。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