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有效融资需求持续回升,社融实现“开门红”
明明(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融数据显示,1月信贷数据超预期,顺利实现“开门红”,助力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25年1月,新增信贷5.13万亿元(2024年同期4.92万亿元);新增社会融资总额7.06万亿元(2024年同期6.47万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0%(上月8.0%);M2同比增长7.0%(上月7.3%)。
信贷“开门红”顺利实现,对公信贷开门红发力显著。央行口径下,2025年1月人民币贷款新增51300亿元,同比多增2100亿元,打破了连续八个月的同比少增。拆分来看:
企业贷款方面,经济转暖与银行积极储备信贷开门红,短贷与中长贷双向发力。1月企业短贷、中长贷和票据融资分别新增17400亿元、34600亿元和5149亿元,分别同比多增2800亿元、1500亿元以及少减4584亿元。我们认为,年初信贷高增,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积极储备信贷开门红,并且近年银行息差压力加大,出于“早投放早受益”的诉求,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移。另一方面,随着前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政府项目进入快速落地阶段,项目开工带动了企业信贷需求的逐步释放,1月信贷开门红可能与政府类项目关系较大。
居民贷款方面,高基数下信贷增量小幅回落,按揭增长回暖。1月居民短贷减少497亿元,中长贷增加4935亿元,同比分别少增4025亿元和1337亿元,居民贷款少增除需求仍待改善外,还与2024年1月消费贷与经营贷促销力度加码下的高基数相关。不过,根据媒体报道,1月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地产止跌回稳为住房贷款需求回暖提供了有效支撑。
财政信贷共同发力支持社融。社融增速在高基数下实现同比增长8.0%,政府债发行和贷款靠前发力是两大主要支撑。
政府债方面,2025年1月政府债净融资额为0.69万亿元,同比多增3986亿元,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之一。去年1月政府债发行放缓,而今年1月的新增专项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分别发行了2048亿元和1719亿元,合计为3767亿元,较去年同期超出3200亿元,是今年1月政府债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
信贷方面,1月社融口径下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为5.22万亿元,同比多增3799亿元,也是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之一。1个月国股转贴现利率自1月初的1.1%开始趋势上行,1月末最高到达3.2%,可能已反映了票据压量和1月信贷数据质量较好这一特征。企业债方面,1月企业债融资4454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下实现同比多增134亿元。1Y和3Y品种的AAA企业债利率在今年1月份累计分别下行13.0bps和8.6bps,和去年类似,利率的下行可能推动了企业债的发行转好。股票方面,1月新增股票融资473亿元,同比多增51亿元,IPO和再融资继续保持较慢的节奏。非标方面,1月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4653亿元,同比少增983亿元。1月新增委托贷款和新增信托贷款分别录得449亿元和623亿元,并分别实现同比多增808亿元和同比少增109亿元。
新口径下M1同比增速略有下滑。1月M2同比增长7%,M1同比增长0.4%,M0同比增17.2%。M0方面,M0增速大幅提升主要和春节居民取现有关,且2024年与2025年春节时点错位也从数据角度提供了基数支撑。
M2方面,1月政府债融资规模较高,资金转移至财政存款,叠加年末考核结束后,存款重新回流至理财基金等产品也导致M2增长承压。后续政府债券发行融入的资金逐步支出后,转化为企业存款计入M2中,未来M2增长有望加快。
M1方面,今年1月起,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在M0和单位活期存款的基础上,新纳入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新口径下M1余额较旧口径明显扩大,但是2024年新旧口径下的M1增速的走势均保持U形。按可比口径回溯后,2024年10月起M1增速降幅逐渐收窄,2024年12月M1增速已实现由负转正,不过今年1月同比增速较上月再度下滑,可能和春节假期期间企业开工和居民购房活动减少有关。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M1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且新口径下波动性预计将明显降低。
总体来看,1月金融数据从信贷规模、社融增速、货币供应量、信贷结构和市场信心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态势。随着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用力,我们认为有效融资需求将进一步回升,并支持经济实现平稳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