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稳外资20条”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医药等开放

2025-02-20 20: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北京报道  2月20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督管理司司长周卫军,介绍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有关情况。

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会议明确要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举措稳存量、扩增量。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即“稳外资20条”,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通知对外发布,从四个方面推出了20条措施,旨在做好2025年稳外资工作,加大引资稳资力度。

《行动方案》明确指出,适时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领域开放试点,研究制定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实施方案,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引导更多优质外资长期投资我国上市公司,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措施,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

凌激在发布会上表示,在“外资24条”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从有序扩大自主开放、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增强开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务保障力度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20项政策举措,形成了《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各项举措、各项政策措施将于2025年底前落地见效,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的信心和决心。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行动方案》指出,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支持试点地区抓好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开放试点政策宣贯落实,对相关领域外商洽谈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尽早落地。适时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领域开放试点。研究制定有序扩大教育、文化领域自主开放实施方案,适时对外公布并稳步实施。

2024年4月,工信部明确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开放试点,在试点地区取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等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

姚珺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已有2343家外资企业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为电信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和差异化服务。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开放试点的四地,已经分别多次召开外资企业座谈会,积极开展政策解读,加强与外资企业沟通对接,目前已有数十家外资企业正在积极申请参与。下一步,将加快推进试点开放工作,探索更多新业态,激发市场活力。同时,根据试点情况完善开放政策,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提升电信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2024年9月,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明确在医疗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在生物技术领域,明确在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允许外资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在独资医院领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

地方在落实医疗领域开放试点上动作较快。2024年12月,首家获批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落地天津,该医院名为天津鹏瑞利医院,由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北京、上海、福州、广东等地均已经对外印发各自在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的工作方案。

上海市商务委消息显示,目前,已有外资按程序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市、区相关部门在加快推进。另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目前已有星尘生物科技等12家外资企业开展相关试点。

《行动方案》中专门有一条针对“生物医药”,显示出对生物医药领域扩大开放的重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老龄化的加深,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拥有很好的增长潜力。

《行动方案》指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加快省级试点方案、质量监管方案审核,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时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企业遇到的困难问题。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优化药品带量采购,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产品采购可预期性。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对外印发《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对试点区域、试点企业、生物制品的试点品种、试点期限等提出要求,旨在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进一步深化药品监管制度改革,培育生物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明确,欢迎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

近年来,在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中,医药及医疗仪器领域是重要的增长点。202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8.7%。2025年1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医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8.4%。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在华的外资企业贡献了近7%的就业,七分之一的税收、约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二分之一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外资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到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每年62.9万人增加到83.8万人,增长了33.2%,研发投入从2015.1亿元增加到3757.6亿元,增长了86.4%,有效发明专利数从7.5万件增加到32.7万件,增长了336%。

凌激表示,吸引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过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各地经济发展、税收增加,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居民生活水平,丰富了商品和服务供给。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5.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4%,环比增长27.5%。

凌激在发布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1月实际利用外资的降幅比去年全年有所收窄,但是依然是呈下降的态势。这与当前全球FDI比较低迷有关,也与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等的外部环境有关,还同我国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变化有关,部分跨国公司主动调整了投资布局,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服装业等行业的引资规模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创新环境,这些都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土壤,稳外资依然具备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近70%的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2025年将增加在华投资。中国英国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76%的受访企业表示将维持当前的投资水平或增加投资。中国德国商会的报告显示,92%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开展运营,超过一半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增加投资。

华中在发布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等7个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相通相容;在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4个市场有序推动扩大自主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此外,还将推动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系统化改进外商投资管理和促进工作。

“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以及今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持续落地,我们相信投资中国未来可期,前景看好”,凌激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