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天津金融监管局开年首场发布会 聚焦这些重要问题

2025-02-21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希

2月20日,天津金融监管局召开2025年第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天津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贾晶磊,天津金融监管局大型银行监管处副处长丁昊,天津市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关秋出席并答记者问。

会上,贾晶磊介绍了当前天津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和监管重点工作情况。据介绍,天津银行业保险业保持平稳运行,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存量风险持续收敛,增量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天津金融市场秩序持续改善。

从截至2024年末的具体数据上看,一是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银行业总资产6.87万亿元,同比增长5.41%;总负债6.53万亿元,同比增长5.60%。二是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速。天津银行业各项存款4.70万亿元,同比增长7.93%;各项贷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3.84%。三是天津银行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末,天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8%,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最低水平。四是保险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4年,天津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801.86亿元,同比增长3.86%。

据了解,天津金融监管局坚持“长牙带刺”,依法从严惩处金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对23家银行业机构、19家保险业机构开展现场检查49项,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74件,罚款金额合计6683.2万元。

遏制“内卷式”竞争、恶性竞争

贾晶磊进一步介绍,2024年天津金融市场秩序持续改善,天津金融监管局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聚焦实质风险,精准有效开展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二是遏制“内卷式”竞争、恶性竞争。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四是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在精准有效开展现场检查和行政处罚方面,据介绍,天津金融监管局坚持“长牙带刺”,依法从严惩处金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2024年,对23家银行业机构、19家保险业机构开展现场检查49项,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74件,罚款金额合计6683.2万元,其中,金融机构和人员“双罚”案件占比93.94%,同比提升6.11个百分点;处罚董事长、行长、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27次,行业禁入21人次。对3家财险分公司和3家财险支公司采取责令停止使用车险条款费率的监管强制措施,持续释放了“强监管、严监管”信号。

贾晶磊表示,下一步,该局将聚焦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在以机构为导向的常规维度检查基础上,探索以企业、行业、区域为导向的新维度检查。按照“高风险高强度监管、低风险低强度监管”的原则,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

在遏制“内卷式”竞争、恶性竞争方面,贾晶磊谈道,该局督促银行业着力稳住净息差,在资产端,提升定价水平,压降低效资产,挖掘优质信贷资源;在负债端,遏制变相高息揽储等违规行为,管控负债成本。督促保险业全面实行“报行合一”,严肃查处虚列佣金、账外支付等乱象,扩大“银保小账”专项治理战果。指导行业协会发挥自律作用,压降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合作费用。

此外,在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方面,今年天津金融监管局将与天津市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专项整治以及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专项整治。同时,进一步拓展“监”“检”协作范畴,提升案件联合督办广度和深度;深化“监”“警”合作成效,巩固行业安全保卫、打击保险诈骗和反电诈领域良好局面。

“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将固化升级为长效机制

2024年1月,在天津金融监管局等三部门“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框架下,天津市银行业协会会同天津市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天津市银行业重点合作投资机构参考清单”。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面向银行业的区域性投资机构清单。清单首批汇集了20家天津本地投资机构,银行可以参考这张清单选择投资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贷款+外部直投”等方式对科技型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关秋介绍,清单发布一年来,在促进银投机构联动创新、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8家银行机构基于清单开展了投融资撮合、投联贷产品研发等拓展创新,创设推出了“新兴产业赋能贷”“浦投贷”“天津科创贷”等多款投贷联动产品,在津银行机构通过投贷联动模式累计发放贷款14.23亿元,惠及88家科技创新企业。相关成效得到地方政府、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广泛认可。

关秋表示,2024年末“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试点工作已经结束,接下来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固化升级为“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长效机制,天津市银行业协会正在会同天津市基金业协会推动投资机构清单的更新完善,围绕三个“拓展”提升清单应用质效。

一是拓展投资机构筛选范围。一方面更新“时间”,将2024年新增的较为活跃的本地注册基金管理人纳入筛选范围;另一方面扩展“空间”,探索将注册在北京、河北等地区并在天津有投资项目的基金管理人纳入筛选范围,特别关注银行总部集团内的投资机构。

二是拓展银行业参与范围。抓住“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由试点转为长效机制的契机,推动在津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参与清单各项工作。在清单制定时邀请全行业参与推荐和投票,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决定入选投资机构;在清单应用时邀请更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投资机构开展对接,在信息共享、产品创新、风险防控等方面深化合作。

三是拓展清单应用方式。常态化开展政银投企对接活动,持续加强与先进地区银行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共建科技金融生态圈;组织“科技金融专业人才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项目和技术、代表性企业等开展培训交流,帮助机构看懂企业、找准赛道、精准服务、防控风险;举办“银行业行研大赛”,鼓励机构组建科技金融专业团队,借鉴投资机构投研模式开展细分行业研究,优化产品和服务方案。

推动上线“识别卡”,解决新市民身份精准识别难题

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承担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是吸纳新市民较多的重点区域之一。

丁昊介绍,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天津金融监管局凝聚多方合力、创新多项举措,不断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经过三年的持续推进,天津地区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解决跨区域新市民金融服务难题。该局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引领在津银行保险机构深化与北京市、河北省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和行动协同,持续推动解决异地押品贷款难、异地贷款效率低和异地车险理赔难问题。截至2024年末,天津市商业银行接受以北京、河北地区押品为抵押,联动北京、河北分行发放新市民贷款余额合计84.97亿元。

二是打造新市民专属产品线、服务线。以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为抓手,推动在津银行保险机构因地制宜,紧密贴合新市民特点,打造新市民“专属产品线”和“专属服务线”,持续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截至2024年末,在津银行保险机构已推出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近百项,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300余家。

三是构建新市民金融服务矩阵。加强分类分层、精准保障,推动构建天津市“6×6”新市民金融服务矩阵。具体来说,横向细分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新毕业大学生、高端科技人才、产业工人、投靠子女老人6类重点服务对象,纵向细分创业就业、住房、健康养老、培训教育、消费金融、基础服务6大核心金融需求,为新市民在津安居乐业提供全方位、差异化、可组合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截至2024年末,在津主要商业银行共对113.4万名新市民发放个人贷款,余额合计2029.29亿元。

“下一步,我局着重从创新模式和打通堵点两个方面发力,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迭代升级。”丁昊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天津金融监管局会同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依托“海河分”信用惠民应用小程序开发新市民识别功能,并于2024年12月正式上线“天津新市民识别卡(测试版)”(下称“识别卡”)。“识别卡”的上线标志着天津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市民身份精准识别的省级地区,为下一步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丁昊表示:“前期,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推进过程中,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无法有效识别客户的新市民身份、金融服务无法精准触达新市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识别卡’上线是解决新市民身份精准识别难题的关键性成果,也是金融服务‘央地协同’的重要体现。”

丁昊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识别卡”的具体使用方法。第一步是登录“海河分”小程序。第二步是进行实名认证。此时需要勾选页面下方的《海河分服务协议和授权须知(试运行版)》并点击“继续”选项,完成实名认证。第三步是新市民身份认定。完成实名认证后,在主页面中找到“新市民服务中心”版块,根据提示消息点击“立即认证”后,就可以获得专属新市民识别卡了。

据悉,下一步天津金融监管局将会同相关单位开展“天津新市民识别卡(测试版)”的推广应用工作,届时,金融机构在办理线下业务时,可以此作为提供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的依据,天津市新市民将享受到更有温度、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