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AI双城“战事”:北京隐秘高地VS杭州新势力

2025-02-22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慧

春节以来,DeepSeek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其总部所在城市杭州也成为备受瞩目的AI产业中心。

同时,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的融科资讯中心,也成了一部分业内投资人和媒体不断拜访的地点。

据权威信息源透露,DeepSeek约有三分之二的员工在这栋楼办公,DeepSeek的总部在杭州,但其研发工作以及早期的大模型申报,很大一部分是在北京完成的。

近期,全国不少城市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了为什么没有培养出DeepSeek的焦虑中。2月7日、8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连续发布了三篇文章:《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图片来源:创意制图 梁远浩

AI产业的隐秘高地

DeepSeek爆火后,有媒体称北京市海淀区为AI产业的隐秘高地。

随着DeepSeek引发全球关注,杭州也被称为中国AI产业中心。不过,作为明星公司的研发中心所在地,北京在这一波城市产业推介热潮中几乎是静默的。

DeepSeek有三分之二的人在北京,为什么总部会放到杭州?有官方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创始人浙大毕业,资方幻方量化也是在杭州,所以将总部设立在杭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北京来说,科研人才聚集优势依旧是无可替代的,只要“人不走,事儿就不走了”。

AI技术人才特点是年轻、学历高、重点院校出身、有硬科技专业背景。猎聘提供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从近一年的AI技术活跃人才来看,30岁以下占59.90%,其中25至30岁年龄段的人才更是成为了中坚力量,占比高达38.33%。在教育背景方面,AI技术人才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重点院校出身者众多,硕博学历总计占比达72.99%(其中硕士为63.93%,博士为9.06%),985、211院校毕业的人才占47.86%。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在2024年末的仿生机器人大会上表示,海淀区集聚了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21所高校,都设置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全区拥有1.23万人工智能学者。

围绕AI的创新企业,研发人员占比高,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北京海淀是AI研发人才的聚集地,头部公司也希望能从北京引才,或者直接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

猎聘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从AI技术人才需求的城市分布TOP10来看,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排名前三,占比分别为21.17%、20.54%、16.42%。杭州与苏州紧随其后,分列第四、第五,广州排名第六。根据脉脉人才智库发布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数据图鉴2022》,北京AI人才占全国的24%,排名第二的就是杭州,占16.53%,深圳则占6.18%。

从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两项数据来看,北京无疑是中国的AI人才中心,也是AI企业密度最高的城市,而杭州在AI产业方面,已经从二线城市突围到一线城市的队列。

双城互动

除了DeepSeek,在中国新一轮的创新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才、资金以及创新企业,在北京和杭州之间流动。

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CTO李超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在2024年末的仿生机器人大会上,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团队很多人是从浙大毕业的。在他看来,浙江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浙江人“爱折腾”的意识也很强,这是杭州能诞生很多创新创业公司最重要的原因,政策扶持因素反而是次要的。

人才密度高和企业密度高的北京海淀,对于像云深处这样的公司来说,也是人才招聘和客户开拓的重要区域。当时和李超同时出现在海淀的,还有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王兴兴在会上演讲时就提到,该公司将在海淀区开设新的子公司。据悉,宇树已于2024年底在海淀设立北京子公司,在北京布局人形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业务。

熟悉宇树项目招商的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具身智能赛道,海淀有较多的布局。海淀在人工智能、芯片框架、大模型等整个产业链条布局非常完善,有1300余家企业。在机器人领域,海淀区已经集聚了160余家创新企业,其中人形机器人将近20家,形成了以大脑、小脑、本体为核心的具身智能全产业链条。丰富的产业资源是海淀吸引明星公司入驻的原因之一。

一位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具身智能公司联合创始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公司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公司总部落在了杭州,但他们公司的核心人员全部都在北京。

在北京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办公、居住成本高,企业员工落户也比较难,海淀更是北京乃至全国知名科技公司、高价学区房、高学历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海淀的创业公司和人才生生不息,从早年的联想、北大方正等科技公司,到互联网大潮中崛起的百度、小米、美团、字节跳动、快手,再到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寒武纪,以及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华章、零一万物等国内大模型“六小虎”明星企业,都是在海淀发迹。

而杭州,除了有阿里巴巴及其生态企业,还是最能吸引全国产业资源和人才的二线城市。比如,“杭州六小龙”企业中,DeepSeek和北京的AI研发关联紧密,宇树也在北京设置了子公司。

十年前,杭州因为有阿里巴巴这样能提供高薪的大厂,吸引了一批北漂拖家带口去杭州定居。一位阿里员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她大学毕业后辗转武汉、上海、北京三地工作,最后在杭州安家,杭州是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十年后的今天,包括“杭州六小龙”在内的科创公司,有望给杭州提供更多吸引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就业岗位。

北京能否留下中小创新企业

在春节后的这一轮城市反思中,在北京海淀发迹的科技公司总部外迁的话题,成为一个很难绕开的焦点。

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尹西明认为,对于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创新先锋的中小企业,像北京海淀这样人才、资金、企业等资源禀赋优越的区域,想不想留下,有没有资源和优势留下,如果留不下,作为原创策源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是不是要反思,这是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海淀区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海淀的功能定位是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海淀的科技和产业资源外溢是必然的现象,只有产业资源枯竭了,才会担心外溢。另外,产业资源不可能集中在一个地方,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走向全国市场,对全国的产业发展是有带动作用的,对于恶意竞争和挖墙脚,国家层面也发布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从GDP和财政角度来说,海淀已经是北京市排名首位的区,如果只是盯着数据,那是很传统的“看摊”思维,当下最希望的是海淀能在未来产业培育创新方面能有更大的发展。

尹西明表示,海淀在创新方面的自信,来自于对自身在原始创新和高密度人才方面比较优势的清醒认识和战略定力,对于不具备的产业场景资源,需要树立大产业生态观,主动开展跨区联动。北京的创新资源外溢,不管是从海淀外溢到亦庄,还是从北京外溢到了河北、天津乃至浙江杭州,如果是良性的共生和互动,说明北京逐步成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引领者,这是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特点。

当然,对于地区“扫楼式”抢挖企业和不正常的“内卷式”竞争,需要防范和治理。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提出政策制定机关没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依据,不得给予特定经营主体税收优惠政策;不得对特定经营主体实施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政策。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尹西明表示,大科技公司在北京可以很好地生存,但这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先锋,恰恰是很多中小型科创企业,如果不能培育或留下新领域新赛道小而美、小而精的科技先锋企业,那北京就该担心如何继续批量成就大规模的科技型领军企业,延续以往的辉煌。和硅谷、深圳等地一样,北京面临生活成本高、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等大城市病问题,同时,如果北京乃至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营商环境进步速度比一些城市或城市群慢了,就会被其他城市加速追赶,导致中小科创企业主动或被动地流出。

尹西明认为,这一轮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革命,不仅仅是少数科技公司的崛起,更是科技公司+高端制造业的协同崛起。长三角和珠三角科技型企业的崛起,除了科技人才因素之外,还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也为大模型价值释放和快速迭代提供了海量高价值场景,以“场景+技术”双轮驱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产业崛起,带动区域创新生态跃迁。北京在保持原始创新策源地领先优势的同时,如果能够继续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的能级跃升,更好发挥本地人才和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在京津冀高端制造崛起过程中和其他区域形成协同联动效应,未来有望带动形成一个科技公司+高端制造业协同崛起的大都市圈。

北京,尤其是海淀区,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正在行动。

在2025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海淀区计划对共计368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及更新改造的空间进行推介,发布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还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的若干措施》,计划每年安排攻关投入、算力补贴、数据奖励、场景支持等资金支持超10亿元,拿出空间、资金和场景,致力于发展未来产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