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中央一号文件,国新办最新发声!
2月24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文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卫东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要点如下:
“三农”工作成绩单: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
过去一年,“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米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丰富,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
二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三是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到2.34∶1。
四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上,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
五是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移风易俗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了底气,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框架可概括为“两持续、四着力”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持续、四着力”。
“两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四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要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这里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党中央对接续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总要求、大方向是明确的。
韩文秀指出,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当前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
一号文件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各地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纾困政策,帮助农民和经营主体渡难关。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需要把握好农产品进口节奏和力度
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健康发展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
针对高额彩礼问题
要结合实际拿出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抓陈规陋习整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中央一号文件对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到位,把道理讲清楚,既要坚决对不良风气说不,又要帮着农民想出路、找办法。
祝卫东指出,比如,针对高额彩礼问题,要结合实际拿出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也要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需要强调的是,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转变需要有个过程,农村移风易俗要避免用急风骤雨、“一刀切”的办法硬干蛮干,而是要常抓不懈、绵绵用力,德润人心、化风成俗。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解决农民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硬件”有了明显改善,差距更突出表现在公共服务“软件”上。中央一号文件针对农民群众上学看病、养老抚幼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民生关切。
教育方面,重点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办好寄宿制学校和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文件特别强调,全面加强农村学生营养餐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
医疗方面,重点是推动医疗卫生人员和服务下沉,办好中心乡镇卫生院,让农民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对于那些连续参保基本医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通过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来给予一定激励,让参保的农民得到实惠。
养老方面,重点是针对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聚焦农村养老的痛点,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解决农民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不少,科研人员也很多,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是创新协同还不够,研发方面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
韩文秀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要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产能和生产保供的稳定性。
推动土地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制度。重点是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平等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各地通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这样既可以避免流转费过低损害农民利益,又可以防止流转费过高影响农业竞争力。
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准确把握土地流转政策要求。中央的要求很明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违背承包农户的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的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本文综合自中国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