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评论丨默茨赢了,但组阁才是难题

2025-02-25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永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在刚刚过去的德国大选中,右派大获全胜。根据初步计票结果,主流中右政党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会(CDU/CSU)获得近三成的选票,而被主流媒体视为“极右”的选择党(AfD)则拿下逾两成选票,加起来近乎“半壁江山”。原执政的左派联盟政党、主流中左政党社会民主党(SPD)失去了逾一成选票,得票率仅剩16.4%,其盟友绿党损失较轻,保有11.6%,加起来都不如基民盟。而自民党则萎缩到只有4.3%——未达议会门槛。

原左翼联盟政府内斗不断、经济危机与移民问题普遍被认为是败选三大原因。德国民意希望选出一个团结的联盟,改善经济现状与收紧移民政策。然而,政治版图的右转似乎很难带动治理路线的右转。

与英国单议席单票制的“胜者全取”(First-past-the-post)不同,德国大选奉行“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历来都很难有一个党议席过半数,基民盟必须拉上小党才能在议会中占过半数议席组成大联盟政府。于是一个吊诡的局面就出现了,选前曾威胁不会跟“极右”选择党结盟的基民盟,现在真的要把处于颓势的社民党和绿党请回来吗?拉它们结盟将难以兑现政纲,还要分去好几个内阁职位,让自己党友无法上位。恪守政治承诺拒绝“极右”,还是迎回原来的左派呢?联盟党主席、总理候选人弗里德里希·默茨与德国人的政治蜜月期还没开始,这个难题就摆到面前了。

推演这个局面的走势之前,很有必要辨析基民盟与选择党的“右”有何不同。为了理解之便,不妨简单地把它们归为“保守右”与“民族右”两类:基民盟的“右”重心在维系宗教上的保守主义,但选择党的右则是聚焦在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讲清楚这一点有利于梳理两者在意识形态与政纲政策上的立场差异。例如移民问题,尽管方向相同但程度有异,基民盟立场温和,仅收紧规模与加强安全,但选择党却要一刀切,先全部停下来,然后重建规则。对于欧盟,基民盟的态度是维系欧盟团结,坚定地支持欧洲一体化,但选择党则认为德国人不必为欧盟“负重前行”,有必要时甚至可以退出欧盟。

如果说以上的差异还有谈的空间,那么影响两个右翼政党结盟的核心议题应该就是德国的历史责任了。作为德国的“老大党”,基民盟强调基于对历史责任的认知,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及国内制度,尤其要警惕民族主义,以免历史重演。但选择党认为时移势易,当代德国人不必背负前几代的“原罪”,对于不利德国保有自己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的外部影响,该反对就反对。

因此,对于即将坐上总理职位的默茨而言,无论怎样选,他都必须考虑政府形象与选民基础两个问题。假设他迫于无奈只能跟社民党和绿党结盟,那么在国际上有利于德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政策路线稳定可预期,但是基民盟内对欧盟和移民都有强烈不满的选民就难免进一步流失到选择党。现时两党之间差距占选民总数不足一成,基民盟还可以承受多大规模的损失?

从执政角度看,跟社民党和绿党结盟的联盟政府或许也矛盾重重:能源政策将被绿党拉后腿,移民政策要迁就社民党,经济危机的缓解将更难推动,这个联盟或许难以迈步向前。但反过来,若跟备受争议的“极右”选择党结盟,虽然能源与移民问题均有望落实改革,但德国形象不仅将因此在国际上受挫,而且分给选择党的政策领域还会产生相当高的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国际资本的投资信心。

诚如一位学者所言,现在默茨是“左也鸡肋,右也鸡肋”。在德国选民表达意愿后,德国制度的无力实践,很可能进一步挫伤德国人对制度的信心,酝酿下一场更猛烈的政治暴风雨。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