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正文

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谋划新动能,2024年23省份经济增速跑赢全国

2025-02-05 20:00:4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春节假期前的最后一天(1月27日),山西省公布了2024年经济运行数据。至此,全国31个省份的2024年GDP数据全部出炉,共有23个省份的GDP实际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此外,随着地方两会的陆续召开,2025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也已经披露,多个省份集中在5%—6%之间。

2025年经济增长如何“达标”?

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2月5日),广东、山东、辽宁等省份率先召开“新春第一会”,将主题分别聚焦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发展”“改革创新”“营商环境”等方面,谋划2025年这个“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不同的关注重点也折射出地方发展策略的深度调整。

“五万亿俱乐部”再扩容

从经济体量上看,2024年GDP在5万亿元以上的经济大省有11个,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和安徽。其中,广东省成为全国首个GDP迈上14万亿台阶的省份,浙江站上了9万亿元,河南、湖北站上了6万亿元,上海、安徽站上了5万亿元。

不少省份离下一个万亿台阶也已很近,比如总量全国第二的江苏,总量已达13.7万亿元;总量第三的山东,已达9.86万亿元。此外,北京的全年GDP也达到了4.98万亿元,即将迈入五万亿阵营。

而从增速来看,经济体量较小的西藏去年实现GDP总额2.76万亿元,名义增速达9.16%,实际增速6.3%,均位居全国第一。同样的,新疆实际增速6.1%,湖北5.80%、内蒙古5.80%、安徽5.80%、甘肃5.80%、四川5.70%,中西部省份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

与之相对的,山西成为全国唯一GDP名义增速为负数的省份,也是实际增速倒数第一的省份,实际增速仅为2.3%。

这或许与煤炭这一山西传统优势产业的下行密切相关。山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126873.8万吨,比2023年减产8784.4万吨。这一数据与此前《山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提出的“到2025年煤炭产量保持在14亿吨/年”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而内蒙古2024年原煤产量达12.97亿吨,同比增长5.4%,产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国第一大产煤省份易主,对两地的经济增速有明显影响。

这很大程度源自于2024年初山西开展的“三超” 治理工作,严格的安检使得部分煤矿生产谨慎,影响了产量。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24年山西省煤炭稳产稳供工作方案》,也对产量进行了一定的调控。而且山西作为传统煤炭主产区,开发较早,存在资源枯竭或落后产能退出的情况,同时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而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则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表现亮眼,展现出蓬勃的经济活力。比如GDP增量最大的江苏,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7%,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规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1.2%和27.8%。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和高技术制造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8.4%、10.2%,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无人机、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长20%以上。

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

目前,各省份的2025年增长目标也已全部公布:西藏为增长7%以上、力争达到8%;海南为6%以上;内蒙古、湖北、重庆、新疆为6%左右;安徽、四川为5.5%以上,吉林、浙江、湖南、河南、贵州、甘肃、宁夏为5.5%左右;福建为5.0%至5.5%;河北、辽宁、江苏、山东为5%以上;天津、北京、黑龙江、上海、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山西、陕西为5%左右;青海为4.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31个省份中,仅天津上调了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15个省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其余15个省份目标大体持平。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位居前十位的经济大省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多数省份GDP增长目标保持不变,源于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促进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集聚,这有利于提升优势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国经济大盘回升向好。

对于部分省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原因,也可以从一些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端倪。比如安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风险依然存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海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面临结构性问题,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制造业投资较少,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与经营主体的期盼还有差距。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2025年经济的主要挑战是外部经贸环境变数加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显著减弱,与此同时,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力。预计2025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支撑将来自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出口企业在贸易战中的抗压力能力。

事实上,除了GDP增速,其他目标也同样重要。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这一目标普遍进入了各省区市的一揽子发展预期目标,有的省份还进一步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经济增速”。

而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广东、安徽、山东、辽宁、湖北等多个省份已经率先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各具地方特色。

比如工业第一大省的广东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湖北对“中部地区崛起”提出了七大战略和“两步走”目标:到2030年,力争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综合实力、科技实力进入全国前列,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功能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对外开放的格局整体重塑,美丽湖北高标准建成,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上海则是将主题放在了“营商环境”上,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首次将“夯实营商基层基础”作为单独任务板块列出,明确指出“鼓励街镇在监管创新、交通管理、商居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为基层“赋能”“松绑”的导向更加明确。辽宁省“新春第一会”的主题也同样聚焦“营商环境”,定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暨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动员大会”。

总体来看,各地目标的设定兼顾了需要和可能,15省主动调降增速预期也表明了经济增长从"量"向"质"迁移的趋势,各地的发展路径也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新春第一会”上传递出更多“小切口”调整,或将为全国经济转型提供多元样本。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