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证券 > 正文

国星宇航赴港IPO:星基解决方案贡献主要收入

2025-02-06 17:23:0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孙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上海报道

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星宇航”)递表港交所主板。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5月,专注于低轨卫星(尤其是AI卫星)的设计及研制,是中国最早开发、制造、发射AI应用卫星及AI智算卫星的商业航天企业。

目前,国内已有北斗星通(002151.SZ)、航天宏图(688066.SH)、航宇微(300053.SZ)等商业航天上市公司,港股尚未有商业航天上市公司。

“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融资总额约55.15亿元,不到SpaceX单次最大融资额(18亿美元)的一半。”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商业航天企业主要依靠社会融资,尚未形成有效的自身造血能力,以长光卫星、航天宏图为代表的经营较好的商业航天企业也都出现了大幅亏损现象,甚至有个别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发展而陷入停滞。

此番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能否带来新的故事?

AI+卫星

按功能划分,传统卫星主要包括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及遥感卫星。AI卫星是随着AI技术发展而新开发和兴起的类型,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I应用卫星和AI智算卫星。 

国星宇航的卫星主要包括传统遥感卫星、AI应用卫星、AI智算卫星三类。截至2025年1月18日,国星宇航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1颗AI应用卫星,并自主开发了4颗AI应用卫星、4颗AI智算卫星。

其中,AI应用卫星搭载了AI载荷,为自身运营提供AI驱动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并增强遥感及数据处理能力。AI智算卫星利用太空边缘计算技术提供AI驱动的遥感数据分析及算法计算,为自身以及其他飞行器和地面应用的运作提供支持。

目前,国星宇航已推出“AI卫星网络系统”项目,是一个通过AI及太空边缘计算技术推进卫星数据处理的计划;并正在推进“星算计划”,以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目前,星算计划下2800颗AI智算卫星的轨道及频谱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

国星宇航的卫星研制工作主要部署在成都、嘉兴两地:成都AIT中心于2021年开始运作,嘉兴卫星测试基地于2024年投入运作,两者均支持500公斤以下多功能卫星的研制。此外,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建立一个结合卫星研发与制造的中心。

此次国星宇航赴港上市,所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建设用于卫星研制的深圳中心,以及提升研发能力、选择性寻求战略投资及收购机会等。

星基解决方案贡献主要收入

国星宇航采用卫星设计、卫星研制、卫星发射与运控、星基解决方案一体化业务模式,主营业务由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部分组成。

星基解决方案方面,国星宇航通过将卫星遥感数据转化为高精度的3D数字模型,以模型支持多个行业应用,包括空间智能与算力服务、数字城市应用、城市治理、文旅、体育及游戏应用等星基解决方案。 

这构成了国星宇航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星基解决方案分别贡献了国星宇航总收入的58%、90.7%、81.5%。

卫星及相关服务方面,国星宇航的收入涵盖全卫星生命周期,包括有效载荷、平台及整星研发、组装、测试、发射协调、在轨交付以及发射后运营及控制管理。

在已开发的4颗AI智算卫星之外,截至2025年1月18日,国星宇航已获得研制另外20颗AI智算卫星的订单,并就其中12颗卫星订立发射服务协议,预期于2025年发射。

从毛利率看,星基解决方案的毛利率相对稳定,卫星及相关服务则波动较大: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32.2%、-107.1%、-7.3%。

对于卫星及相关服务毛利率波动,国星宇航解释道,一方面,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使用航天级元件作为卫星材料、支付发射服务提供商的大量发射成本;另一方面,早期阶段该公司采用单卫星销售模式,导致生产成本高于磋商的项目价值。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强调,卫星及相关服务构成该公司业务的基础。但从收入看,国星宇航还有待实现AI卫星经济效益,发挥批量化制造带来规模经济的能力。

盈亏拐点待现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分别录得1.77亿元、5.08亿元、2.37亿元收入,分别亏损0.91亿元、1.39亿元、2.14亿元。

招股书显示,按2023年的收入计,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占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总收入的约49.4%。其中,国星宇航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对于业绩亏损原因:招股书显示一方面源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毛利率波动;另一方面,该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需要大量投资用于研发并发射AI卫星、提升AI算法及算力、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招引人才等。

“尽管这些必要投资暂时影响我们的盈利能力,但它们对于我们在快速增长的卫星及相关服务市场中把握未来机遇至关重要。”国星宇航表示,预计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及成熟、过渡至批量化制造及提高运营效率,成本将大幅降低并增强定价能力。

国星宇航自成立以来已进行了9轮融资。在最近一轮融资完成后,投后估值达到65.37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6日,国星宇航宣布完成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技术验证,对国星宇航AI大模型在轨运行的空间适应性、算力卫星平台可靠性以及高性能算力载荷在轨有效算力进行了验证,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

德邦证券研究指出,算力上星或将为卫星互联网提供商业闭环的新模式,并对卫星载荷、电气系统相关配套提出新的要求。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