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东莞镇域经济新图谱:一年诞生两个千亿镇街,牵引全域竞争新格局

2025-02-09 17:37:52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郑康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实习生闫洋东莞报道

2月6日,在东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松山湖高新区宣布2024年GDP总量突破1000亿元,迈进“千亿园区”俱乐部。至此,东莞已经拥有长安和松山湖两个千亿镇街,成为继苏州、佛山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千亿镇”的城市。

对于东莞这座直筒子城市而言,镇域经济或是透视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衡量其能否担负好经济挑大梁重任的关键指标。

在长安、松山湖GDP双双突破1千亿元大关之际,南城街道也提出了向“千亿镇街”奋进的目标。这意味着,2025年年底,东莞或将迎来三个“千亿镇”。而截至目前,除凤岗、清溪、黄江、大朗等镇街披露了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外,虎门、塘厦、厚街等产业大镇均未对外公布数据。

(图为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供图)

不过,进一步观察东莞镇域经济发展可看到,当下有两个趋势已非常明显:中心城区南城、东城对比虎门、厚街等产业大镇的优势逐渐显现;塘厦、谢岗、凤岗等临深镇街近年来由于战新产业重大项目拉动,后发优势明显,而虎门、厚街、常平则显得后劲不足。未来,谁将接棒东莞“千亿镇”火炬备受关注。

产业兴则经济兴。东莞镇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关键与核心。在经济增速背后,产业发展体系和路径传递的信号才更有长远影响。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长安和松山湖GDP之所以能快速突破千亿元大关,是因为两者本身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和均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这在其他镇街似乎还不具备。东莞未来更应该思考,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长安、松山湖何以率先闯关千亿?

1月15日,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宣布,东莞长安成为全省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镇。而后,松山湖又宣布迈进“千亿园区”俱乐部。

作为广东镇域经济“双子星”,佛山和东莞这几年针对全国“千亿镇”名额正在“你追我赶”。继佛山将桂城、祖庙、大良和荷城推选为第二批“千亿镇街”种子选手以来,桂城和祖庙GDP已于2023年超过800亿元。近期,桂城、荷城等地均宣布加速冲刺“千亿镇街”。

不难发现,无论是已经迈入千亿序列的六大镇还是正在蓄力冲刺的桂城、祖庙和南城等地,均具备“专业镇”特征,且有千亿级和百亿级龙头企业坐镇。如北滘镇是中国家电制造业的核心重镇之一,玉山镇汇聚了2700家外资企业,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

而作为闻名世界的“手机小镇”,长安孕育出全球手机头部厂商OPPO、vivo两大巨头和小天才等一批电子信息领域的龙头企业,全球每年生产的智能手机,每8台中就有1台产自该镇,这给长安带来充沛的经济活力。而以手机产业链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无疑是其迈向“千亿镇”的关键一招。

同时,长安还积极培育壮大机器视觉、新能源配套、电子大健康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从“双柱支撑”转向“多极增长”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今年东莞“新春第一会”上,长安宣布力争今年GDP增长5%,再上一个百亿新台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紧盯AI、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开展体系化、任务型创新。

另一边,松山湖之所以能迈进“千亿园区”俱乐部,自然离不开华为落户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去年,华为在东莞发布“纯血鸿蒙”,华为Mate 系列手机火爆全网,这些都为松山湖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巨大推动力。

在构建“1+3+N”产业体系之下,松山湖形成以华为公司为龙头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持续巩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实体经济“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如果说长安是东莞手机产业的高地,松山湖便是东莞科技创新“原点”。过去一年,散裂中子源二期与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国之重器”接连落地建设。今年,松山湖将继续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年要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下一个“千亿镇”花落谁家?

在陈鸿宇看来,长安和松山湖在GDP迈入千亿元上“天时地利人和”,是东莞高质量发展中各类条件最优越的区域。无论是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信息要素,还是内部、外部的协调发展方面,都在东莞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而相较于佛山而言,东莞其他镇街要在短期内突破千亿元大关,似乎显得较为吃力。根据过往数据分析,南城、虎门、东城在2023年GDP分别突破800亿元、738.8亿元、675.25亿元,是未来几年竞争“千亿镇街”的种子选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开年以来,除南城街道已经提出目标外,东莞暂无镇街对“千亿镇街”发起冲锋。而如厚街、常平、大朗等镇,目前还未突破600亿大关,距离“千亿镇”路途遥远。

一直以来,东莞镇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都是以传统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外向驱动型,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的背景下,诸如虎门、大朗、厚街等镇街,其特色产业服装、纺织、家具等均遭遇严重挑战。加之用工成本、用地成本等在内,对这些特色主导产业带来极大影响。而另一方面,诸多低效能产业园区难清拆,新型工业化面临空间和人才的制约。

以虎门为例,过去,虎门服装作为“岭南衣”的代表长期走向世界。而今,虎门新兴产业依旧没有形成规模。2024年上半年,虎门镇规上工业增加值97.33亿元,同比下降4.3%,工业投资20.54亿元,同比下降2.8%。

不难发现,虎门产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缺位,现代化产业体系仍旧未形成,使得虎门近年来经济活力逐渐下滑,冲击“千亿镇”道阻且长。

反观南城,得益于东莞“强心战略”的机遇,又靠着总部经济、金融、商圈经济等多轮驱动,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渐成熟,最终超越虎门、东城,实现了弯道超车,这也是南城冲向“千亿镇街”的重要砝码。

今年,南城将多维度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600亿元,社消零总额增长达 5.9%。同时,还将高标准打造数据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企业,力争2年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南城、虎门之外,东城街道在2024年上半年GDP为329.95亿元,同比增长3.3%。若全年增速在4%以上,则可顺利超过700亿元,但距离“千亿镇街”仍然遥远。因此来看,东莞“千亿镇”或将在2026年前后出现断层。

东莞镇域经济下半场

蛇年春节刚过,位于大岭山镇的广东罗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线已在高速运转,工人们争分夺秒赶制着订单。今年,这家东莞“小巨人”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对现有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满足不同市场群体的需求。

纵观东莞镇域经济发展历史,无数如罗曼智能在内的企业,看似散落在不同镇村的工业园区中,但汇聚起来,就是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些年来,产业集群每一次进化,都代表着镇域经济的未来。

受访专家认为,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全球产业版图,东莞如何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取决于东莞如何在镇域层面上,发挥市直管镇独特优势,建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陈鸿宇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不都是由现代化产业构成,但它是以现代化高新技术为核心,强调的是现代化的产业生态。“从技术层面上说,它既有高新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也有中间技术产业,也有大量优势传统产业,还包括强大的服务业。”

在他看来,东莞镇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能要求所有镇街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东莞首先需要解决的应该是镇域之间、东莞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间,如何真正做到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每个镇街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补齐短板,才能激发活力。

当前,东莞正在构建涵盖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的“8+8+4”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4”大未来产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东莞实际上在去年就明确了各镇街(园区)重点集聚发展的产业方向,构建一个既错位竞争又相互支撑、既有龙头牵引,又有各自优势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其中,诸多产业均以松山湖这一龙头为牵引,带动其他镇街协同。比如松山湖、滨海湾、长安、塘厦将重点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松山湖、滨海湾、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将携手共进,打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未来,东莞要实现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旧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深圳的协同发展。“尤其是临深各镇,大可以发展为深圳的外围镇,就如苏州、杭州和上海的关系一样。让这些区域成为深圳科技创新的溢出区域、人才的集聚区域。”胡刚表示。

时间来到2025年,对东莞这座制造业大市来说,镇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依旧离不开空间要素支撑。今年广东新春第一会上,东莞市委书记韦皓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东莞将强力推动产业园区再造,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强力推进镇村老旧工业园改造,打造产城人融合的新型产业社区,以空间大重塑牵引产业大变革。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