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特稿|“没有东江水,就没有香港的今天”——东深供水工程供港60载
【原标题】“没有东江水,就没有香港的今天”——东深供水工程供港60载
文/记者奚天麒苏万明吴涛程迪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2025年是东江水供港60周年。60年来,奔腾不息的东江水,滋养着粤港澳大湾区,累计供水达671亿立方米,其中对香港供水达30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总用量近八成。
近日来,香港各界举办纪念东深供水工程60周年系列活动,很多市民表示:“如果没有东江水,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
改写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供水香港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首要任务。1963年,香港遭遇大旱,350多万市民生活陷于困境,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据1963年6月香港《文汇报》报道,由于缺水,香港织造业及漂染业减产三至五成;饮食业也大受打击,农业损失达1000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街上公共供水站,人和水桶排成长队,并出现设坛拜祭祈雨的情况。
香港当局在广东省政府的支持下派船只到珠江口汲取淡水818万立方米救急,耗用运费约5000万港元,但居民用水仍然十分困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志》记载,1963年5月16日至1964年6月8日,这一年多时间里香港市民只能2天或4天获得一次供水,最困难时为每4天供水一次。
党中央、国务院心系香港同胞,1963年底,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2月20日,工程全线开工,仅用短短一年时间,长达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建成,1965年3月1日,饱含祖国深情的东江水奔流入港,结束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北起广东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再通过3.5公里的管道将东江水注入香港的供水系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实属不易。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有关方面从广州动员了5000多名青年,同时从东莞、惠阳、宝安等地召集了5000多人参与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遭遇五次强台风和暴雨的侵袭,围堰两次被冲毁,工程遭受严重破坏。台风和暴雨过后,施工队伍迅速修复围堰,继续推进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得到了全国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西安、沈阳、广州等地的17家工厂为东深供水工程紧急赶制了各种机电设备,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935年出生的云南人王寿永,毕业于成都工学院(现四川大学)水利系,毕业后成为广东省水利厅设计院的一名技术员。据他2021年回忆,1963年香港旱灾之时,看到香港同胞深陷水荒危机,他的心里也万分着急。
1963年国庆节前后,王寿永所在的设计院接到了东深供水工程的设计任务,并且明确必须要确保于1965年3月份实现对港供水。
王寿永感叹,当时的工程项目多,地点分散,施工机械不足,以人力为主。“那个时候,不分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战友,有吃的一起吃,有困难一起想办法克服。”
参与了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及后续多次改扩建的原广东水电二局干部陈钦水回忆起东深供水工程一年便完工的壮举,仍自豪不已。在1965年的工程落成大会上,香港方面赠来两面锦旗:“饮水思源,心怀祖国”“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一下子让人感觉两地人心贴得这么近。”陈钦水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莞、深圳等沿线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广东省决定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全面改造。改造的核心是将供水系统从原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转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改造工程于2000年8月28日启动,2003年6月28日正式通水,总投资达49亿元,年设计供水规模24.23亿立方米。
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的供水网络几乎覆盖全港所有人口,而每年供港东江水水量占香港淡水总用量七至八成,是整个供水网络的命脉,支持着香港的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供水稳定后,香港经济开始腾飞。工厂不再为缺水停工,写字楼不再因制水歇业,市民不再为用水发愁。香港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之珠”奇迹。这一切,离不开东江水的滋养。正如年近8旬的香港水务署前署长高赞觉所说:“没有东江水,就没有香港的今天。”
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署长黄恩诺表示,若没有东江水稳定输港,金融中心的写字楼可能因缺水停摆,市民生活更将重回“制水”年代。正是这份持续稳定的供应,让城市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与突破。
一脉相连共护东江水源
东江水源于江西赣州寻乌县、安远县一带的青山翠谷,南流500多公里,经东深供水工程进入香港。
东江水的到来,不仅解决了香港的燃眉之急,更成为江西以及粤港两地合作的典范。为确保供水安全,江西为护源作出了巨大的财政牺牲。广东投入巨资建设水质监测站,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确保东江水源清洁。香港则建立了先进的供水管网,采用世界领先的水处理技术,确保每一滴东江水都达到饮用标准。
在江西,每天清晨,66岁的护林员龚隆寿都会踏上三百山上蜿蜒崎岖的山路,深入密林,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四十多年来,他的巡山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磨破了100多双解放鞋。“刚开始巡山时,感觉山路没有尽头,一天下来脚上全是水泡。”他回忆道,“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建房也不再砍伐木材,护林工作轻松了许多。”现在,龚隆寿手中的砍刀已被智能巡护终端取代,但他守护青山绿水的初心始终未变。
龚隆寿的护林生涯,正是近年来东江源头生态保护工作的生动写照。赣州市安远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熊莹介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安远每年都会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并共计安排了3200名生态护林员进行常态化巡护。当地还严格划定了生态红线:禁止森林砍伐、河道捕鱼和矿产开采。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当地先后关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拒绝对环境有破坏的投资项目340多个。
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说,60年来,东江源头人民靠山不吃山,以保护好源头为己任,全县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83%,东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18年100%达标。“县财政收入每年至少减少5亿元,但换来的是东江碧水源源南流,值!”杨有谷说。
记者在赣州市安远县欣山镇大坝移民新村走访发现,这里邻近县城,交通便利,房屋整齐,道路干净。村支书杜日葵介绍,村庄原本位于40里外的东江源区深山中。为保护生态环境,200多户村民从深山搬迁至县城周边,通过种植脐橙、园区务工等方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以前走出大山要一天时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杜日葵说。据统计,安远通过“生态移民+产业配套”模式,使1.2万移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5000元。
广东是东江主要流域所在。为确保对香港“稳定供水、安全供水、优质供水”,广东省在立法保护、机构建设、水质保障、高标准管理和科学调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省水利厅设立水调度管理处和省东江流域管理局,统筹各地市水利部门及运行管理部门,保障供水安全。广东粤港供水公司负责工程经营管理。
在科学调度方面,2008年起实施东江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建立“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两期计划、每月调度、逐旬调整、实时监控”模式,确保供港水量充足。2020年至2022年连旱期间,通过科学调度和节水措施,对港年供水量均超8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在工程管理方面,东深供水工程推进智慧化建设。2023年10月被认定为首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调水工程之一。广东粤海控股集团下属粤海水务,作为东深供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建立了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多维度感知体系,实时保障供水安全。
在香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乘着创新科技发展的势头,在2024年成立数字水务办公室,推动供水服务数字化,以提升水务设施的运作效率及能源效益,并提高服务素质。
“再过60年,还是一样甜!”
东深供水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承诺。它不仅支撑着香港的繁荣,也见证着血脉亲情。如今,东江水已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生命线”和“连心桥”。
东江之水绵延不绝地流向香港,这仅是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的众多举措之一。在东江供水工程竣工之前,中央政府为了保障香港居民的食品供应稳定,克服重重困难,启动了“三趟快车”,确保各类食品持续不断地供应至香港。现今,香港约九成的鲜活食品和约八成的淡水均来自内地。自“三趟快车”开通以来,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数以百万计,而常年负责货源、运输、检疫及车辆供应的员工超过十万人。
2月20日至21日,在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教育局及水务署代表带领下,来自7所中学的近百名香港学生赴广东深圳、东莞两地,开展主题为“一脉相连饮水思源”的东江水供港探索之旅。
来自香港高主教书院的学生樊宇清表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建设者们的口号“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面对工程建设之初的重重困难,他们凭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克服万难。“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粤港两地血浓于水情谊的象征,时刻提醒着我要珍惜水资源,铭记这段历史。”
香港新界乡议局元朗区中学的学生李思蔚说,身为香港青年,我认为要让同学们更多了解东江水供港工程历史。未来,学校可以多办主题讲座,图文并茂地讲述东江供港工程的点滴;组织参观纪念馆,让大家实地感受到“一点一滴”得来不易。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纪纬纹表示,特区政府可以主动邀请香港社会团体和市民参观东江水的处理,甚至沿江考察,深入了解整项工程、沿江环境和水质。
近年来,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工程运行安全、应急处置、快速反应等也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统调水工程需要转型,转向更标准化、智慧化的现代高效水利工程。
纪纬纹说,东江沿线各地可以从供水制度、应急协调、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展开更紧密合作,同时,推动东江沿线绿色产业发展,使上游供水方与下游用水方在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同时实现双赢。
2024年,龚隆寿完成了到香港参观的心愿,感受到了香港同胞的热情。“再过60年,还是一样甜!”在今年东江水供港60周年之际,他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