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开放+重金投入,广东硬核托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2025-04-01 20:23:19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吴佳楠,丁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吴佳楠丁莉广州报道  “广东兼具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推动产业发展加力提速、成群成势。”今年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双赛道”战略仍掷地有声。

今年以来,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广东动作明显加快: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到《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政策的持续加密传递出发展决心。

4月1日,广东举行《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若干政策措施》以支持、服务企业为导向,立足于强化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供给,从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培养引进人才、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2条“干货”政策措施,汇聚最优资源、集聚最大力量,力争实现“六个一批”,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深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

当DeepSeek国产AI大模型的火爆与宇树科技“秧歌”机器人的走红,引发全球AI行业的新一轮竞争热潮时,坐拥人工智能与机电“软硬双翼”的广东自然走在机遇前列。广东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最齐全、生态最完备、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集聚区,兼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市场应用等多方面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鹏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全面自主可控的E级智能算力平台,光明实验室建成全国首个昇腾生态研究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 

围绕高端算力芯片、底层架构、模型算法、创新应用、前沿技术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广东取得多点突破。比如在高端算力芯片方面,昇腾910B成为国内算力芯片主流产品,Atlas 900计算集群表现出色;在大模型方面,“鹏城·脑海”“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崭露头角,“WPS AI”成为国内首个协同办公赛道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座,同样驱动着机器人领域日渐成熟。数据显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9年的4.47万台(套)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目前,广东在运动控制、减速器、伺服电机以及高端整机等机器人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在机器人“大脑”“小脑”方面,研制出首款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已入驻国内大型企业工厂。在机器人“本体”硬件方面,谐波减速器、编码器、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现自主研发,成本降低超50%。

已积淀的产业基础,加上广东强大的工业“家底”,在经济总量已冲破13万亿元的经济大省面前,意味着,这蕴含着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机遇,在这当中,提供了海量的应用场景和快速的市场空间。

如何深化“人工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曾进泽表示,将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省级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机器人+”场景应用工作,将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聚焦提高生产效率、赋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民生,不断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 

同时,曾进泽透露,广东正在制定《广东省“人工智能+”行动方案》,聚焦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重点领域,计划培育100个示范应用场景与500个示范案例,形成比较成熟且可大规模推广的应用标准,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落地提供明确方向与规范。

比如,在工业领域,以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别是要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非标场景和复杂工艺场景,鼓励他们与机器人企业联合攻关,高水平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依托广东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等优势产业的场景应用,目前不少机器人头部企业已形成量产订单。比如里工实业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有近千台;优必选已接到来自车厂超500台人形机器人意向订单,今年会实现小规模量产交付。

事实上,应用场景作为产业最终价值实现的环节,打通应用场景,对于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形成闭环至关重要。

广东进一步提出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突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重点领域应用赋能,组织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教育、医疗、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组织开展“机器人+”行动,围绕工业、农业、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挖掘开放应用场景。

重金投入,敢为不确定性买单

事实上,作为前沿行业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同商业化相去甚远,无论是研发“烧钱”抑或是后期的中试验证、落地应用均需要大量投入。

因此,同之前的政策相比,此次《若干政策措施》尤为重视“真金白银”的投入,通过明确对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各级创新中心、开源社区等主体的财政支持和奖补额度,产业支持力度得以进一步加码升格。

这种支持首先指向优质企业,据悉,广东将对该领域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市给予奖励,省财政进一步按照地市奖励资金1∶1予以激励,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300万元,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励总额度最高200万元。

为鼓励创新协同,《若干政策措施》还将多元主体纳入了支持范围。

例如,广东将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5个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按不超过其上一年度审定运营费用的30%,给予最高800万元资助;主导制定相关标准的主体,给予每项15—50万元的资助;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李树林也透露,2025年,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涵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在内的“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这笔资金将用于支持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中心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政策措施》还围绕应用场景设置了标杆激励机制,比如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在工业领域每年遴选10个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对每个入选案例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奖励。

这种“场景开放+资金奖励”的组合,既在产业侧鼓励技术转化,又在应用侧鼓励技术落地,使企业拿到钱也赚到钱,实现了从“给钱”到“造生态”的转变。

除了直接的财政资金支持,《若干政策措施》还计划以此撬动更广泛层面的投入。

例如,文件提到,在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集群中设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基金。联合相关地市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机制,强化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

李树林表示,要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目前,广东已通过省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项目,投资额超230亿元。他还透露,省财政正积极推进省产业发展基金优化升级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对该领域支持。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广东就加大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这种长期性的“财政定力”又撬动了更广泛层面的响应。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杨军表示,2018年以来,广东在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连续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与装备制造”重大专项,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近14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近30亿元,并与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重点专项协同,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创新应用多层面的科研攻关体系,初步取得了良好成效。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