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 正文

关税冲击下的光伏出海:不依赖单一市场 供应链全球化是出路

2025-04-10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恩惠

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是美国关税政策的“受害者”。因此,当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时,国内光伏业内人士几乎已“波澜不惊”。

“对中国光伏而言,美国高关税不是压力,甚至全面退出美国市场都无所谓。”有光伏行业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键是不要为了争美国市场亏本出口。

事实上,数据表明近些年来,在美国贸易政策的围堵下,中国内地已经没有直接向美国本土出口光伏产品。在此背景中,东南亚便成为“跳板”——中国光伏企业奔赴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建设产能,并助推东南亚对美光伏产品出口规模在过去两年里迅速攀升。

然而,本轮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冲击,致使东南亚也成高额关税冲击的“重灾区”。于是,东南亚光伏供应链,站在了是否转移的十字路口。

多家光伏头部企业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再次提醒着中国光伏产业不应对单一市场产生重度依赖。“供应链全球化,依然是长久之计。”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关税冲击整体有限

“公司在美国的组件产能主要从美国以外地区进口原材料,从全行业看,公司美国产能因本轮‘对等关税’所增加的成本处于较低水平。”4月7日,隆基绿能(601012.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对等关税”影响时介绍,目前,该公司以参股合资方式在美国建有5GW组件产能,已经全部正常投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对等关税”消息发布以来,包括隆基绿能在内,多家A股光伏公司第一时间在互动平台进行回应,整体来看,各家公司均认为影响有限。

美国光伏市场是全球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在于其拥有不俗的市场需求和较为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但近些年来,受制于较高的贸易壁垒,中国内地的光伏电池、组件很难直接出口到美国,主要采取布局海外产能进行销售的方式。

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打压由来已久。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今年3月发布的《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形势分析及建议》指出:“早在2011年,美国就对我光伏企业发起了‘双反’调查,并征收高额关税,之后美方又多次利用‘201、301、337、反规避’等手段对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旨在加速光伏制造业向本土回流。”因此,该协会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对于美国市场目前的态度是:“复杂环境下的谨慎布局。”

4月9日,隆基绿能相关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最近组件销售价格来看,美国市场的组件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市场,“差不多是两三倍。”

“美国市场有吸引力,但又有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影响。”上述人士认为,对于国内光伏企业而言,“到底在那边布不布局,投入多大的资源,都需要谨慎评估。”

美国市场之于中国光伏企业的确是一个“又爱又恨”的区域市场。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4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以182mm、210mm尺寸的N型TOPCon组件为例,其均价为0.26美元/W。同期,欧洲、中国市场的均价则都为0.09美元/W。这样的价差所代表的利润空间就十分具有“诱惑力”。天合光能(688599.SH)2023年的区域毛利率数据便说明了这一点——该公司这一年在美国市场的毛利率为34.24%,是同期中国、欧洲市场的三倍和两倍。

“截至目前公司在美国储备有足够规模的电池组件库存,其成本预计不会受到美国加征对等关税的影响,另有部分在运输途中即将入关的产品,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供货渠道,可以满足公司今年后续阶段美国市场客户需求。”4月7日,天合光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称,“这次‘对等关税’可能会带来产品价格一定幅度的上升,对于美国的电池组件库存利润会产生正面影响。”

不过,该公司亦认为,具备更强前瞻战略研判和全球化经营能力的企业能够相对更好应对本次美国对全球加征“对等关税”。

供应链加速全球化

美国“对等关税”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最大不确定性,莫过于东南亚制造产能的未来走向。事实上,不仅仅是光伏供应链,其他半导体、电子等领域也同样面临着因关税加征所带来的制造成本增加。

但需指出的是,高关税没能直接堵死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供应链布局。

东南亚国家税率的高低差异,使得部分光伏产能仍然具备一定的利润空间。例如,天合光能回应称,其印尼合资TOPCon电池组件工厂(目前年产能1GW)不受东南亚四国“双反”的影响,且本次已公布拟新增税率中印尼税率相对较低,印尼工厂具备相对竞争优势;光伏边框企业永臻股份(603381.SH)则表示,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目前对该公司越南基地没有影响,因已被施加“232关税”的钢铝及其衍生品、汽车及零部件,被豁免于征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东南亚国家还有些产能是可以出的。”他还提到了中国光伏企业此前为了应对美国贸易壁垒而选择赴美建厂的举措,“中国光伏赴美建厂不仅仅考虑是否能获得IRA补贴,还需要考量政治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鉴于美国高毛利的市场现状,短期内在美国当地扩产,或是光伏企业应对本轮关税冲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中国头部光伏企业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在美投资建厂的经验。有合资建厂,如隆基绿能通过与美国能源巨头Invenergy合资,在俄亥俄州建立了5GW光伏组件工厂;也有资本运作,如天合光能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5GW光伏组件工厂出售给美股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Inc,通过保留技术、品牌输出,结合FREYR Battery.Inc管理层在美国市场渠道及外部顾问的行业经验和政府关系,推动天合品牌的本地化发展。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布局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光伏企业加速供应链全球化的重要步伐。

“公司正积极关注美国加征关税事项进展,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公司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在已构建全球化销售服务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能全球化布局。”晶澳科技(002459.SZ)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该公司于2024年末启动阿曼年产6GW高效太阳能电池和3GW高功率太阳能组件项目,并力争于2025年末实现投产。

“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我国光伏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但全球装机增速放缓以及部分传统市场需求的波动,也给我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多元化布局,降低市场风险。”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分析认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