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当“速度猛兽”披上艺术外衣

2025-04-12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信

在人类移动文明的历史上,汽车无疑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志性科技产物。

早在上世纪,意大利诗人兼作家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就曾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题为《未来主义宣言》的文章。文中说道:“我们确信,世界的辉煌已被一种新的美所丰富:速度之美。一辆赛车的引擎盖上装饰着巨大的蛇形管,喷吐着爆炸性的火焰……一辆咆哮的汽车,仿佛在机关枪的火力下奔跑,比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还要美丽。”

在这群未来主义者的全新审美观念中,汽车被视作古典艺术的替代品——它可以展现工业化的速度和力量,更贴近并描绘出他们所渴望了解的未来。如今,随着汽车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与完善,汽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范畴。许多汽车品牌纷纷推出自家的“艺术车”,让工业制品成为承载不同艺术观念的载体,赋予品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而这一命题的最新实践,正在三月底刚刚落下帷幕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演。

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巴塞尔艺博会上,除了有知名画廊带来的艺术杰作之外,常常也会吸引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赞助与合作。比如,今年的巴塞尔香港展会上,法国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和德国汽车品牌宝马也在展会现场,分别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中,宝马集团带来了第20辆宝马艺术车(BMW Art Car)。这台由埃塞俄比亚裔美国艺术家Julie Mehretu操刀的BMW M Hybrid V8赛车,凭借着将抽象主义绘画推向三维动态的极致表达,引起了一众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梁信 摄

从画纸驶向赛道的终点

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三楼的大厅中央,一台车身涂满了霓虹色彩和黑色线条元素的赛车静静地停放在展台上。在展台的周围,记者看到有许多路人驻足观看,还有不少人因为其外观酷炫而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尽管他们或许并不了解这台艺术车的特别之处,但在看到它的一瞬间,也被它独特的外观吸引了注意力。

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台赛车吗,有什么好奇怪的?通常,我们看到的赛车大多以功能性为主,外观上更强调空气动力学设计和轻量化材料,颜色也比较单一。车身上为数不多的“装饰”或许就是赞助商的logo涂装,整体偏实用。但在艺术家Julie Mehretu手下,她却希望以车为画布,让车身的图案冲破二维平面的限制,转化为飞驰在赛车道上的一幅三维“流动绘画”。

空间、运动和能量,向来是Julie Mehretu创作的核心主题。她表示,自己在设计第20辆宝马艺术车时,是以她此前创作的巨幅画作《Everywhen》(2021~2023)中的色彩和形式为灵感蓝本的。目前,这幅原作正在威尼斯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举办的艺术家大型回顾展上展出,随后将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永久收藏。而这次的艺术车作品,正是她尝试将平面作品的动态能量注入实体形态,首次将二维画作转化为三维立体的一次突破性呈现。

Julie Mehretu说:“我在工作室面对宝马M Hybrid V8的赛车模型时,瞥了一眼《Everywhen》,心想:如果这辆车真的穿越了画布,被其能量浸染会怎样?我想将这幅画与赛车‘混音重组’,甚至看到颜料从画布流淌至车身,连车头格栅也如同‘呼吸’般吸纳了画作能量。”为了实现这种沉浸式的融合,她把原有画作中抽象的视觉元素经过数字化的处理,生成了一张张的照片。然后她再把这些照片与多层的点阵网格、霓虹喷漆以及Julie Mehretu作品中特有的标志性黑色笔触再叠加在一起。但这个融合的过程比想像中还要更繁琐一些:她不仅需要借助3D映射技术一点一点地将画作的主题元素转移到车的外壳上,还需要尝试不同的组合并进行无数次微调,直到绘画图案看起来不单是“铺”在了车的表面,而是完全融入了汽车的设计才罢手。

后来,这辆艺术车在设计完成后,还在2024年6月15日举行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完成了比赛。至此,Julie Mehretu认为这辆上过赛道、经历过碰撞的艺术车,才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最后一笔”。她说:“整个宝马艺术车项目都关乎创造、想象与突破可能性的边界。我并非将其视为一件展品,而是着眼于它在勒芒赛道上驰骋的使命。这是一幅动态的立体画作,我的宝马艺术车是与赛车运动及工程团队紧密协作的成果,唯有经历过赛道的淬炼,这件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速度与激情”的发展史

随着近年越来越多“艺术+”的跨界合作涌现,“艺术+汽车”似乎已经成为了其中最见惯不怪的行业趋势之一。但若时间倒流回半个世纪之前,类似“艺术车”这样的创意在当时却是一件稀罕事。

第一台宝马艺术车的来由颇为机缘巧合。宝马集团文化事务发言人Christiane Pyka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早在1975年,当时身兼艺术拍卖师与赛车手的Hervé Poulai说服了时任宝马赛车运动经理的Jochen Neerpasch,邀请美国雕塑家Alexander Calder为他驾驶的宝马3.0 CSL赛车设计涂装,以参加当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这辆经过精心设计和涂装的赛车最终在赛场上惊艳亮相,赢得了公众们的积极反响。从此,宝马公司决定把这项实验延续下去,艺术车项目亦由此应运而生。

Christiane对记者表示,他们一直把这个文化项目当作一次关注年轻艺术家的声音、扶持新兴艺术家的机会在认真对待。每一期的艺术车项目启动初期,为保证入选艺术家的多样性和平衡,他们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馆馆长或策展人或学者一同组成评委团,以提名和投票的方式选出该期艺术车的创作者。在过去的50年中,宝马曾邀请到了多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参与创作,推出过20台款式丰富各异的艺术车。这些受邀创作的艺术家中,包括了极简抽象艺术运动的领导者Frank Stella、波普艺术的鼻祖Roy Lichtenstein、波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以及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David Hockney等。

尽管“艺术车”并非一个专有词汇,但每一位参与的艺术家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在展览的现场,记者看到围绕着第20台艺术车的墙面上,按时间顺序摆放着19件小艺术车的模型,让观众们可以快速回顾以往每一期的合作成果。像是第四辆宝马艺术车就创作于1979年,出自Andy Warhol之手。在他眼中,汽车是一件移动的艺术品,当赛车在赛道以疾速飞驰时,线条与色彩都被模糊,于是他将这种速度的感觉直接画在车上。而这台自带“速度感”的宝马M1 Group 4赛车版也在同年首次参加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还获得了本级别第二的好成绩。

2017年,宝马又与其艺术车项目史上最年轻的艺术家,也是第一位中国艺术家曹斐合作。曹斐以宝马M6 GR3为原型,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彩色光影投射在全黑的车身上,观赏者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下载相关应用程序的设备,欣赏到原本没有任何色彩的车身散发出来的多彩光芒,由此展望以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化未来的出行图景。

Christiane指出,纵览过去50年来宝马推出过的20台艺术车,它们正是汽车工业技术迭代与艺术史发展共生的一次梳理和见证。她说:“最初,宝马艺术车项目所关注的是赛车的世界,希望将艺术带上赛道,把赛车作为一种动态的、融入了机械性能元素的‘艺术雕塑’来展示;后来,在二十世纪80年代,宝马开始在世界各地拓展业务,也在不同的大洲和国家地区建立不同的工厂,因此这个阶段的艺术车的重点转向了常规量产车车型。像是艺术家Ernst Fuchs在1982年所设计的艺术车,就是以常规量产车型为基础的;而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间,我们的艺术车更关注全球多元化,因此我们分别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和南非的艺术家参与进来,为我们开拓视野;后来,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艺术家Olafur Eliasson也参与到艺术车项目中,他的作品就是在氢动力汽车的原型上创作的;而近期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则是来自中国的艺术家曹斐为我们设计了第18辆艺术车,她也是第一个将数字技术运用到艺术车项目中的艺术家。”

文明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技术与艺术的对话也从未停歇。在数字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艺术车未来的形态或许将更加不可预测。未来的艺术车将会变成什么样?Christiane坦言:“你永远不知道20年后这个项目会走向何方。”可能成为NFT数字藏品,或是一件元宇宙装置?可能会回归最平凡的手绘,又或者搭载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我们一遍遍定睛欣赏起机械与人类创意交织而成的艺术奇迹时,心头泛起的那股感动从未改变——是对速度的渴望、是对美的执着,也是对创造前所未见的永恒追求。

21财经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