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桥智能张佳晨:颠覆汽车制造之后,“AI+机器人”走进中国船厂|我在南沙办企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珊 南沙报道
广州番禺的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在这里,每53秒下线一台新车,车漆0.02毫米的瑕疵都逃不过3D视觉检测系统,600多台机器人每个安装动作误差不超过0.5毫米,一条生产线最多同时兼容八款车型混流生产……
全球汽车造车史已有近140年,但是汽车仍然是工艺最为复杂的工业产品之一。埃安“黑灯工厂”能让复杂的生产运作行云流水,离不开“穿针引线”的生产流水线设备供应和集成服务企业,比如广州丰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丰桥)。
2004年广汽丰田整车项目落户南沙,2009年,广州丰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曾用名)紧邻着广丰设立,作为一家汽车制造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集成企业,加入广丰合作生态圈。如今,丰桥长期服务丰田、本田、广汽传祺、广汽埃安、比亚迪、沃尔沃等知名车企,在埃安“黑灯工厂”和今年动工的广汽荻原数字化新工厂项目中,丰桥也参与了产线的研发和搭建。
正如企业家们常说:能经受住考验的企业更为珍贵。车企下游客户正经历风雨,丰桥又过得怎么样?乘着自动化“东风”发迹,在如今人工智能掀起的科技平权浪潮下,丰桥又是如何构筑自己的“护城河”的?在汽车行业之后,下一个迎接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制造业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日前走进了丰桥南沙总部,专访公司的“技术守门人”副总经理张佳晨。
汽车客户承压,生意怎么做?
广州汽车“一哥”广汽集团2024年的全年汽车销量200.3万辆、同比下降 20%,仅为“销冠”比亚迪的47%,其中广汽丰田、本田销量双双下滑超20%。而作为广汽重要合作方之一,丰桥智能的工厂里却是繁忙场景,这是为何?
“我们现在做的是明年、后年的生产设备。应对市场挑战,车企其实会缩短车型的开发周期,卖得不好的车型砍掉,然后不断推出新车型,后面持续规划3个、5个车型。每个车型无论是大改还是小改,工序、车型的变化都会涉及设备的更换。”张佳晨解释这是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经济学中“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市场需求向上游供应端传递时,信息可能会扭曲而逐级放大,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这种放大作用在图形上很像一条挥舞的牛鞭。
在张佳晨看来,适应这种滞后甚至是反向的供需摇摆,是供应商的必修课。丰桥近年来还在加大投资力度,在制造端实现扩产、延链,在研发端加强技术能力。2023年,丰桥投资1.6亿元在南沙建立了研发、制造总部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为广汽、沃尔沃、北汽等企业供应机器人柔性生产线;2024年收购广州泰力高汽车零部件成立广州丰鑫汽车零部件,扩大零部件生产制造;2025年成立广州丰视软件科技,专注承接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开发等相关业务。
在丰桥的设备车间里,顺着张佳晨指向看去,整齐排列的是广汽丰田、传祺、埃安等多款新车型的设备调试区。他也坦言,“现在新车型数量是比以前多了,研发周期压缩了,但是其实单价比以前低多了,下游还是‘卷’到了我们。”
广汽确实在加快车型“试水”的节奏。根据广汽集团2024年财报,集团去年新增发布了广汽传祺、埃安、昊铂,广汽丰田凯美瑞、铂智,广汽本田极湃等超过12款全新、换代或改款车型。同时,集团在2025年计划推出超过20款全新、换代或改款车型。
事实上,与丰桥深度合作的广丰在去年四季度销量已经“探底”。根据广汽集团公布,广丰2024年第四季度销量同比下降20.4%,但是环比增长21.7%至21.8万辆,2025年一季度销量16.16万辆,止跌微增3.55%。
自动化如何走向智能化?
在丰桥公司的成就展柜上,十多年来广汽丰田颁发的奖杯、奖牌,被放在了十分显眼的区域。可以看得出,广汽丰田是丰桥非常看重的合作客户,丰桥也是广汽丰田倚赖的供应链企业之一。
“自动化,包括现在大家关注的‘机器换人’,其实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我们感觉最重要的目的不是降成本提效率,而是大规模、稳定性的生产,特别是汽车是一个安全性要求更高的行业。不一定每一个车型的生产线投入都能收回成本,但是稳定的设备在长期看来是更具有利润回报的。”张佳晨说。
而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高效方案的设备集成供应商,自然更能获得车企的青睐。
数日前,丰田雷克萨斯工厂以13.53亿元在上海成交一宗上百万平方米的工业地块,被认为是日企“加码”中国的重要力证。据张佳晨介绍,早在去年,丰田采购部就已经在为新工厂开展前期考察,在调研南沙工厂时,采购部部长还“种草”了丰桥的一条异型孔柔性加工生产线。
他回忆道,“在广丰三线建设时,我们就想要模仿日本的技术打造这个设备,但是有专利保护在限制。于是我们就开始自主研发突破。去年丰田采购部部长来南沙,看到我们一台设备可以做7款车型的加工,非常震惊,想要拍照给同事参考,被我们婉拒了。这说明我们在这块已经追上了全球领先的水平。”
在张佳晨看来,市场需求倒逼技术进步,正是公司从自动化领域“丝滑”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2018年,广丰三线、四线加快动工和投产,对于机器人集成应用和智能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也开始加大智能化领域人才的引进,并且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研发和人才培养深度合作。2024年,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2年广丰五线投产,一名掌握“无序抓取”绝技的机器人员工正式加入。目前,“它”可以通过视觉识别自动匹配抓取方式,完成5种产品超过30万种排列组合的抓取工作。“它”的加入,不仅减轻了前期配件、搬运、装件等生产流程中同事们的压力,还能进一步释放生产线的柔性制造空间,帮助企业减少生产线改造成本。
(丰桥智能为广汽丰田五线提供的无序抓取机器人3D建模图和实景作业图。受访者供图)
这款机器人的底层技术支撑源于丰桥十多年的制造数据积累,以及在视觉开发领域的深度布局。不同形状、尺寸、用途的零部件匹配到不同产品的安装工序之中,机器人就可以从一堆堆杂乱摆放的货盘中,精准识别找到每一步需要安装的零部件。第二步是调整抓取姿态,抓取不同零部件会使用到吸盘、钳子、磁铁等抓手,并且对应不同的力度、角度等参数,所以机器人需要识别零部件的状态,自动校正姿态进行抓取。
丰桥无序抓取机器人的开发周期长达一年半,“上百种工序可能还可以人工安排,产品越来越多、抓取姿态越学越多,数十万种工序解决方案的设计必须依靠智能化实现。”张佳晨感慨智能化对制造行业带来的颠覆式影响。
推动“AI+行业数据+场景应用”走进船舶制造业
在美国汽车工程排名第一的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福特汽车投资的福特机器人大楼中,研发人员、工程师和师生每天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人工智能、机器人、汽车制造学科正在紧密融合。因此,当Deepseek在中国“横空出世”,张佳晨感到十分兴奋。
他认为,通用大模型有助于技术加速和降低行业智能化改造门槛,“Deepseek是一个通用数据,还需要深入各行各业的毛细血管。像汽车制造涉及的生产标准非常复杂,这些生产数据在我们企业中已经沉淀了十多年。有了Deepseek的框架,相信未来开发的周期还能够进一步缩短。”
Deepseek的介入,让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经验与百年造船工艺碰撞出新的火花。在南沙,造船业的机器换人变革已拉开序幕。
与汽车制造相似,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广州南沙刚好同时拥有汽车、船舶制造两大制造业集群。依托海岸线和内河网络资源,天然集聚着中船集团黄埔文冲、广船国际,广东中威复合材料(碳纤维客渡轮)等国营船企,以及粤新海工等一批民营船企。这也为丰桥“近水楼台”提供了条件。
张佳晨透露,目前公司已经在与南沙的船舶制造、海洋装备企业对接,推动机器人生产线应用合作。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通用大模型能够缩短熟悉和掌握行业基础知识的时间。“我们懂机器人制造,对于船舶制造却是零基础。现在结合上通用模型和客户的数据,就可以加快推动造船业的自动化、智能化。”
目前,我国船舶制造的机器人替代率远低于汽车制造。在生产场景中,船体规模巨大,需要依靠人员攀爬船体进行焊接作业,身型相对笨重、移动困难的机器人很难实现。
“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数据密码’。”张佳晨表示,船舶制造的特殊性在于非标件多、环境变量复杂,丰桥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三大智能化场景的能力:一是机器人生产线应用集成,已覆盖点焊、弧焊、激光焊、铆接等工艺,二是智能检测装配设备,三是智能物流,包括车间内部的线边物流、工厂之间的户外物流。这些能力都可以与船舶制造的场景结合落地。
“我们一定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进行规划和研发。”张佳晨定义丰桥是一家应用导向型的技术创新公司,目前公司300多名员工中,76%以上是技术研发人员,他自己也担任广东工业大学的校外硕士生导师,“我们希望让学生们在应用场景中实践理论知识,基于需求挖掘出的技术亮点,才能在实际生产中创造更多价值。”
设计统筹|李基礼
设计|郑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