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从“一刀切”到“精准修”:胃肠道肿瘤治疗迈入功能保留新时代丨 21CC肿瘤周

2025-04-17 17: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唯珂

编者按: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在全球范围内,胃肠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22年全球新增胃癌病例约96.8万例,死亡65.9万例,其中中国病例占据了较大比例。在我国,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分别位列癌症新发病例第五位和第二位,而食管癌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我国食管鳞癌病例占全球90%,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模式正从传统的“根治性切除”向“精准切除+功能保留”转变。微创手术、免疫治疗及多学科协作(MDT)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显著改善了术后生活质量。然而,早诊率低、基层诊疗规范欠缺等问题仍是当前防治工作的主要挑战。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值此之际,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深入探讨胃肠道肿瘤的发病趋势、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及创新治疗策略,并展望未来精准医疗与智慧化早筛的发展方向,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希望。

 早筛破局与生活习惯干预

《21世纪》:胃肠道肿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您能先简单介绍下胃肠道肿瘤以及其在发病率上有何趋势? 

钟芸诗:胃肠道肿瘤是我们在临床上常遇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三种。根据2024年最新数据,我国年新发病例数约为:胃癌50万例、结直肠癌50万例、食管癌12万例。其中食管癌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我国食管鳞癌病例占全球90%,且预后较差。

这个发病率之所以还没得到明显的改善,归根结底还是与生活习惯以及东亚人群的微结构相关。从食管这个身体部位来说,抽烟、喝酒、吃得烫、吃得快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食管造成急性的损伤。尤其对于食管癌的传统高发区——苏北、河南、河北等地的居民而言,他们更喜欢吃一些腌制食品,使得食管癌的发病率会高些。而胃癌在东亚人群中高发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密切相关,在感染同种菌株的情况下,西方人群却较少癌变。相对来说,肠道肿瘤则呈现“西方病”特征,这与他们的高脂低纤饮食、便秘等生活方式相关,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

《21世纪》:与其他癌症类似,很多人关心胃肠道肿瘤的诱发因素。从您的临床经验来看,导致胃肠道肿瘤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其中,有没有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来避免的?

钟芸诗: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就饮食而言,很多人爱吃腌制品、烧烤这些重口味食物,或者吃饭特别急、喜欢趁热吃,这些习惯长期累积下来对食管和胃的伤害可不小。但同时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人吃得太精细,蔬菜水果吃得少,运动也不够,结果肠道负担加重,便秘成了常态,这反而增加了肠癌的风险。所以这是很难的一个平衡的过程,关键是要把握个“度”:不仅饮食要清淡均衡,同时也得多吃粗粮蔬菜,吃饭细嚼慢咽。

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需要关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尤其是这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反复感染,如果不把它从患者体内完全去除,留在身体里会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胃肠道肿瘤的,更要提高警惕,定期做胃肠镜检查,因为直系亲属患胃肠道肿瘤会使个人患病风险提升约2.89倍。 

其实预防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有意识。改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适当运动,该检查的时候别拖延。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对预防胃肠道肿瘤特别重要。

《21世纪》:胃肠道肿瘤在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这给及时发现带来了挑战。那么,身体出现哪些细微的不适,可能是胃肠道肿瘤的早期信号?对于高危人群,您建议采取怎样的筛查手段和筛查频率? 

钟芸诗:胃肠道肿瘤早期确实很难察觉,很多患者都是拖到症状严重才就医。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部分食管癌患者往往等到吞咽困难才来,胃癌患者常因严重贫血才就诊,而肠癌患者多因便血或摸到腹部包块才检查,这时往往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警惕这些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一、持续消化不良或进食不适感;二、排便习惯突然改变,比如长期便秘突然变腹泻,或者反之;三、腹部摸到包块,但这已经是较晚期的表现了。

针对普通人群,我们建议50岁开始首次胃肠镜检查。但对于有家族史、癌前病变或遗传倾向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到40岁开始筛查。在筛查频率方面,如果首次检查质量高且结果正常,一般可间隔3-5年复查。具体频率还需结合当地医疗条件和个人经济状况来定。

总之,关键是要重视身体的细微变化,不要等到症状严重才就医,高危人群更要定期筛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从“一刀切”到精准修复的诊疗革命

《21世纪》:一旦确诊为胃肠道肿瘤,目前临床上主要有哪些治疗方式?近年来,胃肠道肿瘤的诊疗有哪些显著的变化趋势?这些变化对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产生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钟芸诗:现在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大家一听到“癌症”就觉得是不治之症,但现在肿瘤已经被归为慢性病管理范畴了。就像糖尿病一样,虽然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长期控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研发,很多患者都能获得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生存期。治疗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手术,而是形成了以手术为主,配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体系。

具体到治疗手段上来说,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精准和人性化。以前做手术总想着切得越多越好,但现在更注重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比如直肠癌手术,过去可能为了彻底切除要把肛门也拿掉,患者只能做造瘘。现在通过精准手术,很多患者既能治好病,又能保住肛门,生活质量完全不同。再加上微创技术的应用和新型药物的辅助,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可以说,现代治疗不仅让患者活得更久,更重要的是活得更好。

《21世纪》:了解到您在胃肠道肿瘤诊治中,对于“器官保留”方面,有创新性的治疗方法及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能否对于这方面的治疗理念,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钟芸诗:我们近年来提出了“精准切除,功能保留”的创新理念,它的核心在于,既要彻底清除肿瘤,又要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器官功能。比如在食管癌治疗方面,我们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可以让早期食管癌患者避免传统大开胸手术。特别是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传统手术风险极高,而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大大提高了治疗安全性。

对于进展期食管鳞癌,我们采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创新方案。临床数据显示,约30%-35%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或恐惧手术的患者,我们会先进行药物治疗,再实施内镜局部切除,这样既避免了开胸手术,又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采用这种治疗策略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40%左右,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而对于直肠癌治疗方面,我们特别注重肛门功能的保留。传统上,低位直肠癌患者往往需要切除肛门,术后需要永久性造口,挂个袋子在身上,生活上很不方便。现在我们通过新辅助放化疗使肿瘤缩小,再进行局部切除,既达到了根治肿瘤的目的,又保留了肛门功能。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对造口有强烈抵触的患者,让他们在治愈疾病的同时,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这种治疗模式真正实现了“治病”与“保功能”的双赢。

 《21世纪》:除了胃肠道肿瘤,“癌”在诊治过程中,可以有“器官保留”的综合治疗的方法解决问题,消化道的其他疾病,能否也可以采取“器官保留”的方法,进一步治疗?

钟芸诗:实际上,“器官保留”的治疗理念不仅适用于胃肠道肿瘤,在消化道的其他疾病治疗中同样大有用武之地。比如消化道间质瘤这类特殊位置的肿瘤,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切除重要结构,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以贲门部位的间质瘤为例,这个位置空间狭小、解剖复杂,传统手术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切除贲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

再比如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这个“三岔路口”汇集了胆汁、胰液和肠液,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要切除胰腺和十二指肠,术后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很多患者会因此变得非常消瘦。现在我们通过药物治疗联合精准手术的方式,可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这些重要器官的功能。 

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比如成功治疗的两例贲门巨大间质瘤患者,这个案例发表在欧洲权威的消化道杂志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我们建立的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每周我们都会组织内镜、放疗、化疗、外科、病理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为复杂病例制定个体化的“器官保留”治疗方案。对于肿瘤位置特殊、合并症多或对手术顾虑大的患者,我们会先采用药物治疗,密切随访,必要时再进行微创干预,在确保肿瘤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器官功能。

《21世纪》:公众在胃肠道肿瘤的防治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您认为常见的误区有哪些?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应该如何加强对胃肠道肿瘤的科普宣传,提高大众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钟芸诗:在胃肠道肿瘤防治方面,公众普遍存在几个重要误区需要澄清。首先,很多人误以为肿瘤是老年人的高发病,实际上年轻人同样也存在患病的几率。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不少年轻的肠癌患者,有些甚至没有明显家族史。其次,很多人把便血简单归咎于痔疮,忽视了这可能是消化道肿瘤的警示信号。此外,不少人认为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没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殊不知胃肠道黏膜会持续受到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定期复查。

 根据以上的实际情况,现在的科普宣传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破除“年轻人不会得癌”的错误观念,提醒年轻人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二是要纠正“便血就是痔疮”的片面认知,强调便血需要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三是要普及定期筛查的理念,让大众明白胃肠镜检查不是一劳永逸的。同时,在科普方式上,一方面要保证科普内容的准确性,避免误导;另一方面要注重保护患者隐私。只有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才能让更多人主动就医检查,真正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标。

 基层医疗“造血”计划

《21世纪》:在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以提升胃肠道肿瘤诊疗规范和水平方面,您有何建议?如何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当地医疗团队能够持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钟芸诗:要提升胃肠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关键要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第一,现在治疗胃肠道肿瘤涉及内镜、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科室,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各科室不能画地为牢,自行一套,而是要多个团队围绕一个疾病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同时,我们可以使用云医院远程会诊等方式,让基层医院也能参与标准化诊疗。

第二,要充分利用新技术。5G、6G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都可以应用在诊疗全流程中,实现从筛查到精准治疗再到康复的闭环管理。比如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可以实时指导基层医生操作。

第三,人才培养要双管齐下。一方面选派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另一方面建立远程培训系统,开展线上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活动。让基层医生不出门就能学习到先进技术。 

第四,政策保障要跟上。基层医生的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配套措施必须完善,这样才能留住人才。我们建议组建以省级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实现区域医疗资源共享。 

第五,医疗和科研要相互促进。通过临床大数据分析,优化诊疗方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这样做的最终目标是让基层医院具备自我提升的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1世纪》:在您看来,当前胃肠道肿瘤的诊疗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未来在胃肠道肿瘤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钟芸诗:当前胃肠道肿瘤诊疗面临五大关键挑战:首先是早诊率仍然偏低,虽然近年有所提升,但总体早期发现率不足30%,而基层医疗机构尤其薄弱,存在“视而不见、见而不识、识而不会治”的普遍现象。其次是治疗异质性大,包括患者个体差异、医生认知差异和药物疗效差异,亟需建立规范化的分型体系来指导个体化治疗。第三是晚期患者治疗手段有限,尽管免疫治疗等新疗法带来希望,但总体疗效仍有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以后努力发展的一个方向。第四是基层诊疗规范不足,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提升综合能力。最后是本土化创新不足,需要基于中国患者特点研发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维度:一是推动精准医疗,基于分子分型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治疗,就像前面所说的器官保留理念,必须要求我们医生不再是单一的毁坏者,而是一个修复者;二是发展微创化和功能保留技术,从“破坏性治疗”转向“修复性治疗”;三是构建智慧化早筛体系,通过智慧医疗赋能等技术提升基层筛查能力;四是加强本土创新,研发适合中国人群的特效药物和疗法。最终要通过多学科协作、智慧医疗赋能和政策支持“三位一体”的推进策略,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显著提升我国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实习生周家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统筹:曹金良

执行统筹:季媛媛、韩利明

记者:韩利明、唐唯珂、朱艺艺、闫硕、李佳英

编辑:季媛媛、张伟贤

设计:冯荻庚、廖苑妮

审校:陈晶晶、张程、蒋韵 、幸经凤

制作播出: 罗晶晶、杨慧嫦、王学权、张迎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