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到深圳“机器人谷” 全球硬科技新范式何以再造

2025-04-23 19:45:25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林典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林典驰深圳报道

当硅谷核心区Palo Alto的咖啡馆里,工程师们用马克笔在玻璃窗上推演算法时,大洋彼岸的深圳众擎机器人,正在大街上漫步。机器人的走路仪态酷似人类,以至于英伟达高级AI研究科学家Jim Fan也转发感叹,“这是真的么?很难分得清是真实的或是三维动画和Sora生成的。”

东西方的科技碰撞一触即发,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深圳的机器人不仅能够走路,还能够助人爬山、冲泡咖啡、送餐。

有意思的是,生产这些机器人的公司大多来自于深圳南山区,这里渐渐孕育出了一个“机器人谷”,它位于深圳大学城及其周边,沿着留仙大道、地铁5号线分布,恰好也是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

在这条狭长的谷地中,拥有诸如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近十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更是有着密度堪比硅谷的机器人公司矩阵,以及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集聚特色,成为一条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产业集群特色的“科技走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在深圳“机器人谷”诞生了完整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近百家机器人公司中,拥有诸多细分领域的龙头,如无人机龙头大疆,机器视觉识别领域的龙头奥比中光,全球激光雷达出货量第一的速腾聚创,“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服务机器人龙头普渡科技等。

透过深圳“机器人谷”,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突破“集聚效应”的独特路径正在显现。当硅谷主导消费电子与AI的“软硬分离”时代,这座城市的“含硅量”已悄然转向钢铁躯壳中的智能灵魂,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

硅谷模式解构与深圳“本土化创新”

迈克·波特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解析。

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历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深圳“机器人谷”便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它依托深圳当地的科研力量,如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乃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相互密切合作,具备强烈的创新氛围。

同样,在谈及“产业谷”时,大洋彼岸的硅谷总是要被拿来对比。硅谷模式也成为创新的代名词,其指城市边缘区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周边配套完整,形成一个产业和居住生态。世人将硅谷的成功总结为斯坦福大学的创新策源地、华尔街的资本催化器、移民的人才引力场等核心要素。

与其不同,深圳更多的是自身长期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积淀,通过本土化的科技、产业要素的重组,打造出自身硬科技发展新范式。

以速腾聚创为例,这家由哈工大深圳校区师生联合创办的企业,依托高校科研力量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在激光雷达和灵巧手等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更是成为机器人企业的“孵化摇篮”,越疆科技是深圳先进院最早孵化的企业之一,按2023年出货量统计,在全球协作机器人行业中排名前二,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一。

在资本层面,深圳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独特模式。近期,深圳市宣布设立百亿元人民币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以加强其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更早之前,乐聚创始人冷晓琨曾在采访中透露,“第一次来深圳的时候,三个合伙人拿着小人形机器人给松禾的投资人讲完后,下午就接到他们的电话,对方说没看明白人形机器人的前景是什么,但觉得乐聚团队靠谱,决定赌一把。”

乐聚机器人最终拿到了来自松禾创新的1000万元天使投资。并在之后又完成了三轮融资,获得来自深创投、腾讯投资、洪泰基金等一系列机构的出资。

与硅谷坐落于城市边缘区不同,深圳“机器人谷”所在的留仙大道位于“寸土寸金”的南山区,但“机器人谷”处处不乏创新精神。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2021-2023年深圳机器人领域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7.9%,在柔性关节、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方向已形成专利护城河。该数据也充分体现出深圳的“含硅量”。

机器人谷“超集聚”密码

“机器人谷”揭示的是,深圳参与全球高端制造竞争提供组织化创新样本,这一产业链的竞争力根植于全球最密集的电子制造生态。

机器人整机企业甚至可以在留仙大道找到自己上下游,产业园里找到产业链。从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到伺服电子、动力模组,再到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所需的每个核心部件,都能在周边找到优质供应商,在家门口实现快速交付。

不仅限于“机器人谷”,企业可在深圳实现“上午设计、下午打样、次日量产”的极限效率,如速腾聚创便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灵巧手和激光雷达;雷赛智能的高性能伺服电机大幅提升了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以华强北为中心的电子元器件市场,支撑企业研发周期缩短。

根据《2023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机器人产值达1797亿元,中国第一。深圳集聚了大疆、优必选等超1600家机器人企业,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总部位于“机器人谷”的产业链公司企业除了优必选外,还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乐聚机器人、速腾聚创,以及库玛科技、智平方、肯綮科技、云鲸智能、天羿科技、普渡科技、帕西尼等,承载这些公司的产业园有南山智园、智谷和云谷。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表示,深圳最大的优势是产业基础深厚。纵观全国具身智能供应链,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约占全国份额50%以上,许多核心零部件企业已在深圳形成集聚,不出深圳就能造出一套完整的具身机器人产品。

他认为,除了供应链,深圳的优势还在于许多企业并非从零开始,而已有扎实的技术积累。以华为、比亚迪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毋庸置疑,深圳还有主攻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甚至充电宝企业,比如云鲸、库犸、安克创新等,现在也尝试往具身机器人的方向发展,许多技术都可以复用。有前期积累的企业,进入具身领域能走得更稳,因为它们已有真实的场景验证,也有很好的营收支撑。

余运波在“机器人谷”创业近十年,其公司研发的骨骼机器人靠在泰山协助登山出圈。他在采访中袒露心声,10年创业遇到不少挫折,深圳“机器人谷”积累的完善供应链、产业链,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匹配资源,这对机器人企业成长至关重要,也是他能坚持10年不放弃的关键。

显而易见的是,机器人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已经在“机器人谷”初露锋芒,逐渐具备全球竞争实力。

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是在“机器人谷”,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闭环。

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曾提到,“就拿定制一个齿轮来说,能生产符合我们要求的企业在深圳遍地都是,各项零件生产算下来不仅效率提升至少50%以上,而且费用也能节省约30%。”

暗礁与挑战:“机器人谷”具身超越

尽管硅谷集聚了苹果、微软、英伟达等全球首屈一指的科技巨头,但深圳“机器人谷”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优势。

“如果你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2024年11月在公开活动上说。他强调,“在其他地方,这种情况并不存在。”

深圳“机器人谷”更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深圳“机器人谷”的崛起,正在改写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底层竞争逻辑,当硅谷以“软硬分离”的经典模式主导消费电子和AI时代,这里却以“机电智一体化”的融合基因,撕开了具身智能革命的裂缝。这种差异化的突围路径,既源于大湾区独特的产业土壤,也暗含着技术跃迁期的独特良机。

“人形机器人是‘体能+智能’的结合,钢铁躯壳里面住着一个灵魂。”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赵同阳说。

业界一般认为,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多模态认知能力突破,标志着人工智能从专用向通用智能的范式跃迁。技术的启蒙,应用渗透率的提升,业内期待智能体经济时代来临,实现“人机同城”乃至“人机共生”。

同样是“机器人谷”的企业,4月,智平方正式发布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并全面升级“AGI终端”战略。

当中搭载了深企全栈自研的具身大模型Alpha Brain,具备从桌面到开放环境,从单臂到全身协同,从简单任务到长程推理能力。智平方还将DeepSeek技术融入到VLA大模型构建中,赋予机器人对长程复杂任务的理解和分析。

这背后是具身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从大语言模型(LLM)、视觉语言模型(VLM)以及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VLA)等关键技术的迭代创新,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交互感知和泛化能力方面的表现。

尽管受限于物理世界验证数据匮乏,实时性、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操作能效等问题,很多具能智能正在规模化验证阶段。

优必选3月宣布,首次将群体智能技术引入人形机器人,已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此前,优必选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已进入多个车厂,并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单机自主智能实训。

“机器人谷”里的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近期,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举办具身智能解决方案推介会,发布其具身智能大小脑融合方案,同样选择了在留仙洞附近的英特尔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举办,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大量机器人从业者前来交流学习,与会观众宁可站着也要听完全程。

“下一步,深圳将围绕着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等领域,尤其是灵巧手、柔性传感器、新型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底层数学机理开展研究布局。”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表示。

21财经客户端下载

<--统计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