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百千万工程”找到新抓手,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成城乡共进新引擎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高慧超实习生张万宇佛山报道
4月23日,佛山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办举行佛山市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新闻发布会。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佛山已正式印发《关于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环两江先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范围、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30年,环两江先行区城乡面貌根本改变,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和展现多彩佛山的重要窗口。
佛山为什么会把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新抓手放在环两江先行区建设上?这与佛山“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大痛点有关。佛山五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发展条件不同,导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中佛山市东部禅城、南海、顺德三个区经济发达,西部高明、三水相对薄弱。
如何才能加速五区协同共进,带动镇村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各区间的协同支点。佛山水系发达,河流贯穿各片区,这为区域联动提供了天然纽带。尤其是西江与北江,它们不仅巧妙地串联起佛山五区,更恰好处于佛山中部核心区域,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发展轴线。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主任刘智勇就表示,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规律看,佛山需要培育做强中间地带的发展动能,辐射带动两翼协同发展。而高标准建设环两江先行区,可以发挥其承东启西作用,构建佛山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看先行区构成,就能发现“五区协同”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先行区由核心区、协同区两部分构成。核心区包括南海的丹灶、西樵、九江、顺德龙江及三水白坭、西南6个镇街。协同区为两江沿线的南海狮山、禅城南庄、高明荷城以及顺德的乐从、勒流、杏坛6个镇街,它们将重点围绕设施建设、产业协同、文旅融合、风貌提升等方面,与核心区协同发展。这个安排不仅覆盖了五区各个镇街,还强调了南海、顺德两个经济大区的带动作用。
再看发展定位上,环两江先行区选择了文旅作为主导产业,也是大有讲究。
佛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专职副主任何战表示,将努力塑造先行区“1+2+3+4”的空间格局。其中“1”就是重塑1个环两江活力圈。以环两江的江堤路为主轴,持续优化旅游交通、景观风貌、文旅产业,使之成为佛山文旅融合发展版图上的一条耀眼“项链”。
如此布局,依托的是环两江先行区丰富的文旅资源。核心区文旅景点、古村古迹众多,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2个,历史文化名村12个,3A级以上景区6个。这里有兴起于北宋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还有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
此外,环两江先行区核心区还有50个港口码头,占佛山的57%,年吞吐量100万吨以上的码头有21个,且主要江河水质长期优良,这就为发展水系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此,佛山策划在环两江先行区重点建设3个文旅集聚区,分别是“几字湾”文旅集聚区、西樵山文旅集聚区、甘竹滩文旅集聚区。
在具体打造上,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黄宝坚表示,2025年,全市文旅系统围绕环两江先行区重点谋划配套了80个文旅重点项目,包括在环两江先行区每10公里至少建成一个高品质文旅项目;建设水乡联动发展廊道,活化沿线古墟、古村落、旧集市,增强沿线村居发展活力;举办环两江自行车赛、徒步和马拉松赛事活动,发展节日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低空经济等新业态;加强旅游码头布点,大力发展水系旅游;探索推出一批文旅微短剧,打造流量经济,让“跟着微短剧游佛山”成为风尚等。
与此同时,佛山还将围绕环两江先行区大力发展壮大水经济。佛山市水务局局长赵颖表示,佛山正全力推进禅城龙湾水上运动基地、南海丹灶金沙户外运动岛、三水白坭文创特色小镇3个水经济试点项目,同时强化水岸联动,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推进江河两岸整治提升,建设约270公里碧道,拉动碧道马拉松、自行车等体育赛事发展。未来,每个区每年建设至少一条绿美碧带、一个幸福河湖,塑造高品质滨水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