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深度丨制度、资金、市场沙盘推演:港股承接中概股回流影响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深圳报道
尽管贸易战阴影笼罩,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的需求仍在。
近期,除了霸王茶姬在纳斯达克上市外,杰微芯片、核桃编程等公司也更新了赴美上市的进程。
证监会官网披露,截至4月18日,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中,仍有38家企业拟上市地在美国。其中,37家申请在纳斯达克上市,1 家申请在纽交所上市。去年,中国公司在美股上市的数量更是创出了十年新高,达到了53家。
“如果中美双方在证券业监管层面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预计中资公司赴美上市数量将继续保持稳定。但如果美国证券监管层面给中资公司赴美上市’设定障碍’,这将被动导致中资公司赴美上市热情下降。”艾德金融研究部联席董事陈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面对潜在的政策风险,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已建立完善的上市制度框架,将全力承接中概股回归浪潮。
这番表态在市场引发了关注。
一方面,行业乐于见到更多优质的中国资产回流港股,以此迎来港股市场资产质量升级、交投活跃度提升的发展新契机。
另一方面,立足于制度设计、投资者偏好、流动性问题等,港股当前的容量能否承接中概股回流及拟上市企业的需求?转道港股,哪些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制度创新有何准备?
事实上,此前市场已开始探讨中美贸易摩擦对于中概股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2018年,港交所启动了过去数十年力度最为巨大的一场变革,包括允许尚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开放同股不同权限制,以及接受部分企业在当地进行第二上市等。
随后,美团、阿里巴巴率先完成回归,在港股完成二次上市。
2020年,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生效,中概股面临前所未有的“除牌”风险,“回流”持续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2025年4月共有31家中概股赴港上市,实现“美+港”两地上市。
但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计有390家,总市值超过9200亿美元,剔除已在港股或A股实现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仍有超过百家企业尚未“回归”。
从制度层面,港交所是否做好了承接中概股的准备?
首当其冲的是两地的监管规则差异,据了解,美国市场采用“披露制”,强调企业自主信息披露,而中国香港更接近“核准制”,对合规性要求更高。此外,审计底稿、数据安全等问题仍有待政策突破。同时,中国香港与美国法律合规审查重点也有不同。
“美国市场更聚焦于财务真实性,如《萨班斯法案》、证券欺诈风险;香港市场还需额外证明符合内地监管要求,如提供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上市备案回执(2023年新规)、网信办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文件,也需同步遵循《上市规则》第13章的持续责任,如关联交易事前公告、更严格的股价敏感信息披露时限等。”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对记者指出。
不过,刘国华也提到,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特征和制度灵活性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缓冲空间,“过去几年,已有不少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通过二次上市和双重上市的方法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案例。”
近日,陈茂波表示,香港将“主动出击”,针对中概股特点优化监管框架,确保企业“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得好”。
其次,中概股企业大多具有独特的业务模式、股权结构和财务特征,部分企业可能与港股现有的上市规则存在差异。
近年来,港交所通过修改上市规则,不断提升市场的包容性,除了2018年的改革之外,2023年,港交所发布关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确定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加入第18C章,准许让特专科技公司于联交所主板上市。
2024年8月,港交所进一步降低特专科技公司的上市门槛,吸引更多具备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推动港股市场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多元化发展。
当前,港交所还在不断优化和简化赴港上市制度。2月,陈茂波指出,香港将改善审批流程,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门槛,以及检讨市场结构,包括研究设立退市后场外交易机制。
据悉,优化后的双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制度将放宽对企业的市值、行业属性(如取消“创新产业公司”要求)及合规年限的限制。
“优化调整后港股市场可能会吸引更多中概股来上市,优化后的双重主要上市和第二上市制度将放宽对企业的市值、行业属性及合规年限的限制。例如,第二上市的市值要求可能从原有的’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年收入10亿港元’降至’30亿港元(上市满5年)或100亿港元(上市满2年)’,使得更多传统行业企业及中小型公司符合条件。”陈刚说道。
市场容量能否保障?
在制度创新之外,摆在港股市场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当前的市场容量能否接得住中概股的“回流”?
“中概股回流将显著增加港股市场的交易量和上市公司数量。大规模的新增交易量,对港股市场的资金承接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市场资金未能同步大幅增长,可能会导致部分股票交易活跃度不足,甚至出现短期的供大于求局面,影响股价表现。”刘国华说道。
先不提有潜在上市需求但尚未上市的企业,据高盛测算,当前符合回流香港条件的中概股27家,总市值1840亿美元(约合1.4万亿港元),其中,拼多多的总市值超过千亿美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指出,若27家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全部回流,预计募资约421亿美元,或会引发股市波动。
不过,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香港承接中概股回流的流动性压力可控。
从资金层面来看,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港股的交易活跃度得到了显著提高。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港股日均交易额超过2404亿港元,远超此前历史峰值,是 2024年日均成交金额(1319亿港元)的近两倍。
截至目前,港股上市公司2627家,总市值39.95万亿港元。今年以来,港股涨幅领先多个市场,截至4月24日,恒生指数年内上涨9.2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1.36%。
今年以来,虽然港股市场整体波动明显,南向资金却并未停止抢筹步伐。
wind 数据显示,4月至今,南向资金已累计净流入1724.49亿港元,若截至本月末南向资金仍为净流入,将实现连续22个月净流入。合计来看,2025年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已达到6111.01亿港元,接近2024全年净流入金额8078.69亿港元的八成。
“基于当前港股日均成交额、南向资金流入情况,叠加中东主权基金注资,可以形成流动性缓冲池。而且,港交所可以通过做市商制度、衍生品创新(如中概股期权期货)提升市场深度,增强巿场韧性。”田利辉说道。
当然,基于不同的市场偏好,并非所有的“回流”企业都能获得港股投资者的欢迎。
从行业偏好上看,刘国华认为,互联网与科技行业、新能源与电动车行业、零售与消费企业在港股市场上有望获得不输美股的表现。
“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由于其高成长性和市场关注度,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另外,港交所拟推出的’科企专线’,便利有关企业的上市申请准备工作,让申请过程更畅顺;新能源和电动车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政策支持,特别是进入港股通的企业,获得了内地资金的支持,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表现。”刘国华说道。
从市值偏好上来,通常市值在百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中概股企业,凭借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稳定的业绩表现,容易获得港股市场投资者的认可。但是中小市值企业可能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极端情况下如何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人士也推演了中美“脱钩”的极端情况,并就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评估。
根据华泰证券的估算,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成份股以及全球前20大头部资管机构持有的H股及中概股ADR为样本,截至2025年2月28日,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港股及中概股ADR的合计规模为5604亿美元,其中港股4130亿美元,占港股总市值的5%,中概股ADR 1474亿美元,占中概股ADR总市值的12%。
华泰证券认为,在现有的HFCAA框架下,中概股ADR在美潜在退市风险在年内落地的可能性低。但未来政策法规不确定性强,需持续跟踪。若落地,其间接影响是,可能产生短期情绪扰动,从而影响海外中资股的风险溢价。中长期看,若中概股ADR回流,港股市场将迎来更多特色优质中国资产(如拼多多等),交投活跃度亦有望提升。
田利辉认为,中美摩擦下,若美限制美元结算,港股可通过人民币计价股票和CIPS系统降低依赖。中东及东南亚资本可望填补一些外资缺口,叠加南向资金托底,有望逐步形成’企业回归-资本引流’正循环。香港具有战略缓冲区的优势,能够相对平稳地承接中概回流。
在港府2025/26财政年度《财政预算案》中,陈茂波也提到,港交所会加紧做好在东盟和中东市场的联系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当地优质企业来香港上市,同时汇聚更多国际资金到港,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