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美国滥施关税正动摇美元信用根基
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对该国经济反噬效应或是接下来美国关税战走向的关键,在经历了罕见的股债汇“三杀”之后,美股市场似乎仍然惊魂未定。当地时间4月23日,美国三大股指当天跳空高开后,皆以上影线收盘,和年初最高点相比,平均跌幅近20%。
面对高度紧张的贸易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将美国今年的通胀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对美国经济增速的全年预测下调至1.8%,而1月的该预测值还是2.7%。
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投资者担忧,在此前一周内,素有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快速上行,与2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投资者抛长买短背后,或是防御性交易定价成为市场短期共识的体现。
过去这段时间里,避险情绪蔓延在外汇市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空美元交易一度成为主流。自今年1月13日开始(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美元指数快速单边下行。虽然近三个交易日略有反弹,但截至4月22日,美元和年初最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12.01%。对全球其他主要货币也尽显颓势,无差别关税细则公布之后,欧元兑美元上涨了约6.55%,英镑兑美元上涨了约2.78%,美元兑日元下降了约5.88%。
沿着历史长河向上追溯,如此罕见一幕在美国历史上屈指可数。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期间,美国股市和债市虽然遭遇了短暂抛售,但由于避险需求增加,当时美元指数走势强劲,所以形成了“股债双杀+汇涨”格局。即使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流动性短缺导致美三大股指大幅回撤,但债市和汇市涨跌互现,也未形成单边一致性下跌。
在美国的金融史上,如果非要为当前市场走势找一个可资借鉴的镜像,1973年1月—1974年12月可能是最为接近的蓝本。受当时石油危机影响,美国通胀飙升,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的加息行为,导致了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迅速攀升,债券价格大幅下跌。标普500创下历史最高跌幅。在外汇市场,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后,美元进入快速贬值通道。
现实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历史细节中。回顾1973—1974年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贸易逆差和通胀压力,于1971年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经济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该政策核心措施是: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临时附加税,以提高进口成本,保护美国国内的钢铁、汽车和农产品等重点产业,与欧洲和日本谈判,要求对方“自愿”限制对美出口;进行工资和物价管控,以遏制通胀;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盎司=35美元)。
可事实往往事与愿违,“新经济政策”推出后不久,美国国内就出现了食品和能源短缺,黑市交易泛滥;在贸易伙伴报复性关税影响下,当时美国失业率迅速飙升至7.2%,CPI涨幅高达11%;为抑制通胀,1974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一度被加至超过10%,高企的利率重伤了美国经济,1974—1975年美国GDP大幅萎缩。
“贸易逆差—加征关税—美元信用危机—财政赤字扩大”,如此螺旋何其相似。但众所周知的是,肇始于上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是新一轮美元信用体系成立的基石。“特里芬难题”决定了美国贸易逆差不可避免,但没有贸易逆差,美元今天的地位也难以成立,这或许也是当前美联储与白宫观点分野的根源所在。
虽然黄金价格回调说明,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市场交易分歧正在加大。但目前全球市场的一个定价主线已日渐清晰,那就是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正在冲击美元霸权得以成立的经济基础,当前股债汇走势,正是全球交易者在对此定价。在美国政府执意推进这场闹剧的当下,全球金融市场短期波动幅度加大或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