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健身”十年:支付方式、运营模式与商业理念的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佳颖 实习生余颖卓 上海报道
在家跟着Keep练上一段,或是下班手机约一节团课,如今人们的健身活动已与互联网密不可分。
在2014、2015年,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候,不少新兴健身品牌应运而生。他们用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等,给整个健身行业带来变革。
“那个时候大家都有体感,我相信不少人可能也被‘宰’过。今天不少健身房都是月付制,而不是为了跑路做的健身房,至少这个产业都在及格线之上了,好歹都还是良性竞争。”乐刻创始人兼CEO韩伟直言,“某种程度上而言,上一个十年的健身行业是良币和劣币竞争,今天都是良币了。”
晃眼之间,“互联网健身”已走过十年。这十年,中国健身市场高速发展,也遇到了疫情的艰难挑战。而往后看,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要求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5%。据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4年,全国约有16.9万家运动健身场馆,专业健身会员达8752.5万人,环比增长了25.47%,每月平均锻炼次数为5次以上。但相比我国人口数,欧美国家20%以上的渗透率,都仍有巨大空间。这种差距也意味着,我国体育消费,特别是健身服务消费,潜力仍待释放。
在此过程中,以乐刻、Keep等为代表的新平台、新品牌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能切走多大块的市场蛋糕?眼下仍是未知数。
解决行业痛点
“在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中,借以一些技术基础去提升效率,或者改变一些成本结构。当时大背景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再结合健身行业的痛点去做。”超级猩猩创始人跳跳回想起2014年的创业经历,“不存在所谓非常高深的商业模式或者是前景思考,就是源于一个很朴素的痛点,为什么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次一次的买,比如买一杯咖啡,买一张游泳票,但健身不可以?”
同样看到健身行业痛点的还有乐刻健身的两位创始人。“阿里巴巴出身的创业者,思维就是,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个行业的问题?”乐刻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夏东解释道,“最早,我们是想做一个类似于像Uber或者滴滴这样的公司,而不是健身连锁。因为中国没有那么多的供给,我们才开始做小型健身房,但我们最想做的是用户跟教练匹配的平台。”
也正是那几年,滴滴和快的补贴大战硝烟正浓,韩伟辞去阿里巴巴集团市场总监的职位,踏入创业洪流。2015年,乐刻第一家门店开业。韩伟参考美国24小时健身俱乐部Anytime Fitness的模式,在国内打造了无推销、月付制、24小时不打烊健身房的“乐刻模式”。
从年付制到月付制,看似只是支付方式的调整,实则是整个行业从“销售驱动”向“服务驱动”的转型,让用户能够“用脚投票”,如果服务不达标,用户随时可以终止续费。这种模式倒逼企业必须持续优化课程质量、教练服务和场地体验,否则将面临用户流失。
十年后的现在,夏东总结道,“乐刻用过去十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闭环,也证明了按月收费在中国是可以赚钱的。一旦行业的主流模式变成月付制,我相信这个行业就会慢慢走向正循环。乐刻的出现和阶段性成功还是帮助整个行业逐步理解了用户价值,也更加关注成本和效率。”
数据也印证着行业变革趋势,据乐刻2024年披露数据,其订单中70%以上为月付用户,年卡仅占几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消费者对灵活付费的接受度极高,而传统年卡模式的市场份额正被迅速蚕食。而疫情的暴发也加速了这一变革步伐。
有行业人士指出,“疫情确实让线下很多健身企业的问题爆发得更严重了,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以上海为例,2024年7月就落地全国首家健身行业“公证提存”预付资金监管平台。
线上线下如何结合?
在支付方式的改革之外,各家也在探索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平衡。
健身并不是一个可以做到纯然线上的行业,始终是需要落到消费者身上,有线下切实的运动体验。
“运动的核心场景是线下,是人和人在一起。我们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本质就是做线下,要有很多员工,而人是最难标准化的,所以这件事情非常难。”跳跳直言,“超级猩猩也有尝试一些线上内容的方式,当有一个捷径,摆在眼前,没有人不想去走。但走完了之后,就会发现捷径才是最远的弯路,只能退回来重新走。撞到南墙的那一下,我真正认识到,没有懒可以偷,只能扎扎实实的把最难的事情啃下来。”
她进一步指出,技术能做的应该是提升效率,AI科技有望进一步打破健身的信息差。“我们正在探索,让AI成为用户的选课助理和课后老师,回复用户诸多个性化的问题。比如,用户下课了之后觉得腿酸痛,那么他问酸痛是正常的吗?如果没有AI,我们靠人去服务,可能没有办法及时的回答他们的这些疑问。”
而乐刻则将“产业互联网”基因内化,将数字化、标准化思维落在构建教练和用户的关系上,
使数据中台成为乐刻的“基础设施”。“我们一直向贝壳看齐,向华住学习。全球健身行业都没有这样一个拥有深度数字化能力的平台。”夏东解释道,“乐刻创立第一天就把业务架在数字化平台上:信息、交易、履约。比如你在乐刻上了一节私教课,上完课的同时,钱已分给加盟商、教练。因为业务在线,我们能及时反馈,用户对我们不满意的地方马上就能知道。”
也是凭借靠近用户的趋势判断,夏东进一步指出,多场景品牌矩阵是乐刻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布局,“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细分化,单一品牌难以全面覆盖各类运动场景偏好,我们基于对趋势的判断,近年来开始系统性地孵化和布局多个子品牌。”《2024年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报告》显示,超60%的Z世代选择运动项目时更看重“趣味性”和“社交体验”,而非传统健身房的单一训练目标。
另一面,线上而生的Keep则在做更多线下探索的尝试,曾探索按次付费的团课模式Keepland,进展并不顺利,Keep还尝试了智能设备、实体奖牌等多种形式去拉动用户的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而今,Keep选择All in AI。
根据Keep最新发布的2024年年报,Keep全年净亏损同比上一年度亏幅扩大59%。“行业竞争从未停止,用户需求日新月异,技术的进步更是超乎想象。”Keep创始人王宁在内部信中写道,信的落款为“小王的爱&DeepSeek AI”。除了AI战略,王宁在内部信中还提出打造“以数据为核心的硬件生态”的战略规划。他指出,从内容驱动到数据算法为核心,真正实现软硬件相结合的运动AI。
健身行业下一个十年会是什么摸样,是科技的进一步融合,是用户价值的进一步抬高,或是有新的物种出现?在健康意识加速普及的当下,人们需要,也期待,更多优质的健身供给。正如夏东所说,“运动不会是个小赛道,也必将是个长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