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 > 正文

特斯拉神话褪色:一季度下滑13%,中外表现分野

2025-04-08 05: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植文

一边是欧美市场的剧烈震荡,另一边是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特斯拉在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冰火博弈”。

近日,特斯拉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生产和交付报告。

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生产量为36.26万辆,同比下滑13%。特斯拉官方将这一下滑归因于全球四座工厂的Model Y生产线升级导致数周产能中断。但有分析师指出,需求端的疲软才是更深层的问题。

同期,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也同比下滑了13%至33.67万辆,远不及华尔街预期的39万辆,甚至未能达到最悲观的35.3万辆预测值,创下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交付量。

其中,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交付32.38万辆,同比下降12%,占总销量的95%以上;而Cybertruck等新车型表现乏力,仅交付1.28万辆。

作为曾被资本追捧的明星企业,特斯拉如今正深陷政治博弈、品牌信任危机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多重漩涡中。

报告发布后,特斯拉盘后股价一度下跌8%。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跌幅超30%,市值蒸发逾3700亿美元。富国银行分析师甚至预测,特斯拉股价可能进一步跌至130美元/股,较当前水平几乎腰斩。

中外表现“冰火两重天”

具体来看,特斯拉在欧美市场遭遇滑铁卢。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1~2月特斯拉在欧洲31个国家的销量为26619辆,同比下降43%。尤其是德国市场,由于特斯拉CEO马斯克对德国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的支持,直接触发了消费者的集体抵制,导致特斯拉在德国的销量暴跌71%,仅售出2706辆。

在挪威这个电动车渗透率超过90%的市场,特斯拉的销量也下降了12%,被大众和丰田挤出前三。

法国汽车制造商与销售商数据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特斯拉在法销量同比减少36.8%;瑞典相关数据显示,特斯拉3月在该国销量同比减少63.9%,今年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减少55.2%;在丹麦,特斯拉第一季度销量同比减少56%;荷兰汽车经销商协会数据显示,3月特斯拉销量同比下滑55.3%,而同期荷兰电动车市场整体增长7.9%。

研究机构New AutoMotive指出,特斯拉在欧洲既缺乏价格竞争力,又因领导人的政治立场失去消费者信任。

在美国本土市场,特斯拉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

马斯克担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后,其言论和政策引发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针对特斯拉门店的示威活动频发,甚至出现了针对特斯拉汽车的纵火事件。马斯克本人也坦言:“在政府任职让公司付出了代价。”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超过10%,累计交付约14.2万辆。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成为特斯拉一季度的“唯一引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一季度交付17.2万辆,其中国内销量13.72万辆,同比增长3.6%,占全球总销量的40.75%,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第一季度最高纪录。3月,焕新款Model Y以4.3万辆的成绩稳居国内乘用车销冠。

为了进一步促进销量,特斯拉中国推出了多项限时购车优惠政策。例如,4月30日前,焕新Model Y首次全系推出限时3年0息和5年超低息购车金融政策,月供低至约3809元;同时,Model 3后轮驱动版/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推出限时5年0息政策,月供低至2594元。

竞争力困境待解

从全球市场来看,马斯克的政治介入已成为特斯拉销量滑坡的核心变量。为了修复公众信任,马斯克辞去政府职务或将成为第一步。

然而,特斯拉在汽车业务上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于过度依赖Model 3和Model Y,特斯拉产品矩阵单一化问题凸显。Cybertruck未能复制Model Y的成功,进一步暴露了其在产品多样化上的短板。

在欧洲市场,特斯拉未能推出适应本土需求的高性价比车型;在美国市场,特斯拉售价较同类竞品高出约15%;相比之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与灵活定价维持了一定优势。

不过,特斯拉中国也面临着竞争加剧的困境。比亚迪在今年开年打响“全民智驾”,将高阶智驾系统下沉至7万元级市场;而以华为、小鹏为代表的智驾第一梯队通过数据闭环和硬件标配策略,将智驾功能成本压缩至特斯拉的1/3。相比之下,特斯拉的FSD需要一次性支付6.4万元购买套件,使用成本显然难以适应中国市场。

近日有消息称,特斯拉中国可能与阿里巴巴合作,以提升FSD在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和性能表现,这或许能为特斯拉在智驾领域提供新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车的牌桌上,特斯拉既要化解政治化标签,又需突破产品单一化桎梏。当中国车企以“智驾平权”改写游戏规则,这家曾经的行业颠覆者,正面临被颠覆的危机。正如韦德布什分析师丹·艾夫斯所言:“这是特斯拉的岔路口时刻,要么涅槃重生,要么坠入深渊。”

21财经客户端下载